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宗要义(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宗要义(二)

一、信佛说

净宗是信佛说,佛说即是释尊在《无量寿经》中所说之「本愿成就文」。成就文是释尊解释阿弥陀佛所誓之第十八愿。

  (一)净宗以「净土三经」为中心,亲鸾大师所承接三国七祖论释之《教行信证》六卷为大成。因此经卷相承,师业口传是生命。

    净土三经之经意,若非大开圆悟之释尊则不能说;若非入正定聚之菩萨则不能知。三经是依天亲菩萨之《净土论》为解释之指南,《净土论》又以昙鸾大师之《净土论注》而更加显明。欲知《观无量寿经》,则以善导大师之《观经四帖疏》为镜;欲知净土门全体之意义,则有道绰禅师之《安乐集》、源信大师之《往生要集》、法然上人之《选择集》。通达此等经论释之后,必须拜读《教行信证》。

    思惟早晚课诵之《正信偈》、经赞等文意,并请善知识开示其意义。理明信深,若不学无知,则失往生之大利。

  (二)释尊出世本怀文:「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大经》)

    此之「如来」,远指十方三世诸佛,近指释尊。释尊一生说法,其目的唯欲弘宣《大经》所说之弥陀本愿—第十八愿(真实之利),以尽救群萌。而此愿之极意即「本愿成就文」。故知此文是释尊出世之本怀,佛教之真髓骨目;净宗之渊源,念佛之肝腑,往生之枢要。因知学佛信佛,不外于学此「成就文」而信之。能如此则学佛之能事完毕。故此「成就文」应当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

二、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乃弥陀如来在因位法藏菩萨时,于世自在王佛之前所誓者。其文曰: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此第十八愿是誓成佛之因果,略而言之,是「信、行、证」。

    信者:至心、信乐、欲生之三信。

      因

    行者:乃至十念之称名。

    证者:若不生者(往生),不取正觉(成佛)。 —果

此之本身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意义:

    南无:三信十念(佛因)。

    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佛果)。

此内容若不完备,弥陀如来则不能使众生成佛,同时众生亦不能往生。故六字名号是如来救度众生之原理。

  (二)然愿文是释尊在「弥陀三昧」中之说法,亦是法藏比丘与世自在王佛之佛佛相念之世界,我等不解之点者多:

    ①至心 、信乐、欲生之三心,此是起三种心?亦或一心区分为三种?

    ②三信或一心,此是众生之心所起?亦或从弥陀如来所赐?亦即是自力之信心?或他力之信心?

    ③所誓有信心与称名,以何者为往生之正因?

    ④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大益,是平生之时即能获得?亦或须待临终方能实现?虽有信行之佛因,若须待临终方能获得者,岂非一生不安?

    ⑤解决此疑,显示净宗安心之骨目者,「成就文」也。释尊于《大经》下卷之始,向阿难尊者解释愿文之义理。阿难尊者是代表我等凡夫之人,故虽至今日,能闻此理,犹如尊者,在世之时。

三、本愿成就文

《无量寿经》下卷曰:

「诸有众生  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  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  诽谤正法」

  (一)觉如上人曰:「就此有三经安心,此中以《大经》为真实;《大经》之中以第十八愿为根本;第十八愿以愿成就文为至极。」(《改邪钞》)

  (二)第十八愿是法藏比丘因位之时所誓,此时尚未成就正觉之阿弥陀佛。由比丘成菩萨,成无量寿佛,成南无阿弥陀佛,而开示果上之誓者,愿成就文之说法。

    三信之中,开显「至心」谓之名号;「信乐」谓之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欲生我国」谓之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而「乃至十念」则收于信乐之一念;「若不生者」解释为即得往生;「不取正觉」解释为住不退转。开示此本愿成就文之心为「闻」之一字者,是释尊之示谕也。附图如下:

 

        至心  闻其名号  

   信乐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欲生我国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因愿三信          成就文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即得往生   

   不取正觉  住不退转   


 

 

  (三)亲鸾大师曰:「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

觉如上人曰:「问:今之文何不言称名号而言闻乎?

答:不可以称名号之功德成往益。闻者:遇善知识闻本愿生起本末,因得闻故,决定欢喜之一念。」(《愿愿钞》)

依此等之证文,闻即信,净宗独自之法门。此是为使愚钝之我等,容易了解安心之义,故以「闻」示谕。凡夫心性怯劣,观想不成,悟道不能,称名亦不相续,唯有耳根通力,若说即知,而有与对方相应之心。了知弥陀愿意之释尊,口传于阿难之方法,唯有说法。

    至于闻无声之声者,则是体悟弥陀呼唤众生之心相,此亦不外于六字名号。

 (四)觉如上人曰:此本愿之三信者:至心、信乐、欲生是也,正是愿成就文中所说之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就此文而言:凡夫往生之得否,乃至一念发起之时分也。」(《改邪钞》)

    本愿中有三信,其中心是信乐。

    至心是三信之体,收于名号,成金刚信;欲生是敕命,而显示于回向;中间之信乐是决定往生报土之真因。

    而欲生之体是信乐;信乐之体是至心;至心之体是名号。

    此等法门,《教信行证》之信卷有详细说明。

  (五)若只有本愿文,则至心等之三信,是由众生之处发起,亦或从佛力所赐?不能了解。然而愿成就文,依欲生心成就之「至心回向」一句,便可明知此是佛力所回向。

    觉如上人曰:「至心回向之四字是成上起下:成上是引起上之信心欢喜,乃从法藏因中之至心所成;起下是通达下之住不退转。又至心回向是从如来大慈之无缘慈悲所成。」(《愿愿钞》)

  (六)愿文之「若不生者」,再如何思考亦是「未来」极乐之往生。然因有成就文所示之「即得往生」,故可明知已收于信乐一念、摄取不舍之心光中。

    亲鸾大师曰:「即得往生,「即」是不隔时不隔日;又「即」是就,就定于此位之语。「得」者得应得之物。若得真实信心,即摄取于无碍光佛之心中而不舍。摄者收摄。取者迎取。摄取之时,即不隔时日,就定于正定聚之位,而得往生。」(《一念多念文意》)

  (七)愿文之「不取正觉」者是如来之正觉佛果,似与凡夫无关系。他师虽亦认同凡夫往生,而不认同成佛。然而依「住不退转」一句,显示泥凡夫亦有「等觉不退」之现益。

  (八)有五事一一皆是非常之大事:

    一:唯闻得正因。

    二:唯信俱三心。且至心、信乐皆非凡夫之心所作。

    三:佛力回向。

    四:平生业成。

    五:次生成佛。

    依此五事,获得华严、法华之一乘圆教亦不及之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法。此若不依释尊之教示则不能知之横超他力法也。不知此意义,则有舍愿成就而直依第十八愿立安心之错解者,此人不知「闻」之重要;不知此「回向」之真义;亦不知「平生业成」之义;不知是「即得往生」。此之结果,闻不如称,不知安心体之名号,平生业成不如临终,且因不知回向之真意,故与即生不退完全无关系。此等之人谓之「异安心」。

四、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净宗是从果向因之教,阿弥陀佛是今现在说法之佛。

此说法有一愿建立,有五愿开示,亦有方便愿。

  (一)佛法之求道,大别为两门:圣道门与净土门。

    圣道门:从凡夫地至如来之正觉,从因向果之教。小乘罗汉之悟,须经四生六十劫之过程;大乘菩萨之证,须经三祗百大劫之修道。

    净土门:净宗与此相反。位居八地菩萨之法藏菩萨为凡夫修成佛之愿行,此万善万行之功德,由闻信之一念便全部获得,此是阿弥陀佛所至心回向,所谓「惠以真实之利」。此从绝对界向相对之我等所开示之从果向因之教,是超世间因果之道理。

  (二)以凡夫往生为条件,成就正觉之弥陀如来,彼净土广大会之说法,有初会而无二会三会。从十劫正觉之古昔,迄至今日今时,依然「今现在说法」,是永远皆是现在之活如来。非如释尊只示现八十年即入涅;亦非如弥勒菩萨仅止龙华三会之说法。弥陀之说法是第十八愿,一开以后永不再闭之本愿说法。此正觉大音,正响流十方。

  (三)日本振兴净土教之法然上人以第十八愿为念佛往生愿,以一愿建立而终生教化;相承法然上人之亲鸾大师以本愿为至心信乐愿,以五愿开示而敷演《教行信证》。开本愿文之「至心、信乐、欲生」,演绎于《信卷》中;开「乃至十念」谓之「十七愿」,而赞叹于《行卷》中;开「若不生者」谓之「十一愿」,而明示于《证卷》中;开「不取正觉」谓之「十二、十三愿」,而述说于《真佛土卷》。此五愿皆是弥陀之说法。

  (四)本愿原来是从果向因之教,故行不离信,且信证直接。若三信收于乃至十念者,即成念佛往生之本愿,以称名念佛往生净土,善导大师、法然上人之教者此也;若乃至十念之念佛收于三信者,即成至心信乐之本愿,以一信心往生净土,天亲菩萨、昙鸾大师之教者此也。

    执着念佛,看轻信心;执着信心,否定念佛,将从果向因之佛愿改换为从因向果之圣道,此是凡夫之迷心也。

    亲鸾大师《教行信证》之五愿开示者,乃因法然门下,异端百出,行信之认定,纷议生故,为显示一愿建立之《选择集》之正意而着述也。

    亲鸾大师之和语圣教,对行信关系,有从容不迫之点;至觉如上人而判明;依莲如上人而发挥。确立「信心正因、称名报恩、他力回向、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净宗独自教义,念佛往生之意趣得以明朗。

    至于异流则收于《化身土卷》。

五、一念归命之信

《信卷》:「夫按真实信乐,信乐有一念。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克之极促,彰广大难思庆心也。」

又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

  (一)此依愿成就文之指南解释愿文,明本愿之三信以信乐为中心。然决定信乐开发之一念以前,有尚未信乐开发之时,亦有未彰广大难思庆心之克;而决定报土真因之一心以前,此信心是二心,此二心之信相究竟如何?

  (二)净宗始终以废立为先,故此信亦有几层阶段之深化发展。有漠然求现世利益者;有只愿涵养身心、完成人格者;有沿袭于祖先家风习惯之信者。此之根底皆是顺世外道。此外道心若依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四谛十二因缘之佛法而转换方向,则成求道之始;此求道心若更从难行道之圣道门一转而入易行道之净土门,则有三经之安心。三经之中,开说十九愿之《观经》安心者,究竟如何?

  (三)人之心有善、恶、无记之五十一种心所,此中有信之心所,亦有精进、惭愧之心所;亦有贪、嗔、愚痴之心所。以此意业闻他力念佛之教者,名号亦是心不相应行,非信之体。虽然如来加被力与凡夫善心所可成心口意三密相应,然须待机缘之成熟。因其已知三世因果,故因势利导教谕孝养父母等三福,进而依善知识之指导,期待信心渐次圆熟。未熟之时,其最后之愿望,则是期望临终佛来迎接。至今之修养、闻法、念佛,皆是演习,非实战,实战在临终之正念念佛。

  (四)从十九愿《观经》安心更进一步,开说二十愿之《弥陀经》安心者,究又如何?从若一日至若七日之一心不乱之称名念佛,其他不顾,此之信仰虽似纯一,然而无明心(疑无明)尚未去,以所念之六字作为自己之善根功德,是若存若亡之信。精进之时则思往生一定;懈怠之时则思往生不定。薄纸一重之障未除,不得明信佛智,无断异生信之痛快味。

    以上即是净宗之「三重废立」:一、内外废立  二、圣净废立  三、真假废立。

  (五)机亦有三种,亦显示废立:1 机相-黑机  2 机情-暗机  3 机受-白机

    机相(黑机):被舍之机、被嫌之机、堕落之机、恶业之机、于自己亦厌恶之机、不闻之机、倔强之机、凡夫性得之机、不从弥陀领受众生有余之机。此机是所赦之饶恕机。

    机情(暗机):欲坐莲台之机、欲往生之机、不欲堕落之机、自力计度之机、欲完成之机、欲快适之机、欲明记之机。此是所废之舍机。

机受(白机):机法一体南无之机、法体已成之机、一乘圆满之机、别途之机、无类之机、在众生无之机、在弥陀有之机、弥陀有者非弥陀有,赐予众生之机。此是南无之机、他力回向机。

六、同修相学之重要

净宗以经卷相承、师业口传为生命。

经卷相承者:如上所略述,以圣教为镜,知正确之安心。

师业口传者:须是行此健脚,参叩同修。忘同修相学者,荒废祖师之法脉也。

 
 
 
前五篇文章

如本上人主讲:善导大师念佛法要(第二集)

如本上人主讲:善导大师念佛法要(第一集)

净宗要义(一)

《选择本愿念佛集要义》序(2)

《选择本愿念佛集要义》序(1)

 

后五篇文章

如本上人主讲:善导大师念佛法要 (第三集)

净宗要义(三)

圣苏法师:本愿念佛讲话(1)

圣苏法师:本愿念佛讲话(2)

紫柏大师念佛法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