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5/3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十八面,「乙」这一段,「次明趣」。请看本文:

「夫宗之所归者名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所归,在於往生极乐净土,证三不退。故本经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首先把这个科题做一个简明的解释,前面第一段讲「明宗」,是说明这部经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也就是方向。这一段,趣是趣向、归趣,我们依照这个宗旨、这个指导原则去学习,最后我们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是趣。所以在前面讲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什么叫发菩提心,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前面简单的来说,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作佛的心。作佛是什么意思?作佛就是要普度一切众生,帮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像诸佛一样,像自己一样,也回归到自性,都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这就是趣。念念不失菩提心,这句话很重要,《华严经》上说,如果你把菩提心忘掉,所修的一切法都叫做魔业,业是事业,你所干的这些事全跟魔挂钩。为什么?都是三界的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就叫魔!佛是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你不能出去,这都叫折磨,你还在六道里折磨,这个意思必须很清楚、很明白的了解。

所以我们学佛,目标是极乐世界,最后我们是往生极乐世界,什么时候?就在这一生。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去证三种不退,位不退,永远不会退到十法界做凡夫位。诸位要知道,十法界里面的六道叫内凡,三界之内的凡夫;四圣法界叫外凡,六道以外,没有出十法界的,他还是凡夫。凡圣的标准在哪里?凡夫用阿赖耶,妄心;圣人用真心,用自性,差别在此地。只要用阿赖耶,他就出不了十法界。四圣法界虽用妄心,用得正,完全依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所以很像佛菩萨,不是真的,样子很像,实际不像,也就是他没有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他就是真的佛、真的圣人。我们把这些事理都搞清楚、搞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要去问,自己太清楚了。我是凡夫还是佛菩萨不都清清楚楚?如果是凡夫,那就得认真努力,依照经教的宗趣来修行。菩提心,成佛之心,度众生的心,怎么成佛?怎么度众生?那就给你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这个圆成佛道,还是用这个教化众生,就没错了。自己成就不容易,教化众生更难,所以把自己所修、所行的回归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容易,就省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烦恼习气没断,等於是转识成智。在极乐世界一生决定证得究竟的果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故本经以圆生四土,它上面加了一个「圆」字,圆是圆满。这四土,你只要生一土,四土都圆满。而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得三不退。阿弥陀佛在十九愿里面,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就是三不退,你就圆证三不退。这是稀有难逢!要知道这桩事情是真实的,这桩事情才叫大事,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没有比这桩事更大的。我们今天有幸能够遇到,能不感恩!能不珍重!能不发心在这一生成就!那你就大错特错,没比这个事情更重要了。怎样才能去?印祖教我们,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就是时时刻刻想着我就要死了。这什么意思?这是叫你放下身心世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教你这个。我也常说,劝勉同学,我把今天这一天做为我这一生当中在这个世间最后的一天,今天是我最后的一天,什么事情我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应该做的,就是发心念佛,求佛接引,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再次要的。这些次要里面,第一个次要的,帮助有缘众生,劝导他们发心念佛,这是次要的,再次要的可以放下了。必要的时候,这桩事情也能放下,先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再来不迟!这是世尊出现在世间为一大事因缘,这就是一大事因缘,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把这个缘分抓住。

向下面,我们也要仔细学习这段经文,都是经文!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先要把去的地方搞清楚、搞明白。「夫净土有四土」,前面这个字是文言文的语助词,没有意思。这里说净土有四种:第一个「凡圣同居土」,第二个「方便有余土」,第三个「实报庄严土」,第四个「常寂光净土」。「以下略说明四土往生之相」,明趣下面就分为这四段。我们先看第一,凡圣同居土。说明这个地方有凡夫、有圣人,换句话说,从六道到四圣法界,再往上去,大乘、小乘;小乘有四果四向,大乘《华严经》上说的五十一个阶位,菩萨的阶位。凡圣同居土这个地区,他们都住在这个地方,这叫凡圣同居土。虽然都住在这个地方,每个阶层空间维次不一样。

我们看它底下说,底下的文字说:「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是同居净土」。注意这个「净」字,它是同居净土,难得!为什么?这个世界里面的凡夫,六道凡夫,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让我们想到老祖宗的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三字经》上讲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极乐世界把这些话统统落实,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天天教,阿弥陀佛真了不起!他是圆满的证入自性,所以性德的起用真正发挥到淋漓尽致。怎么说?极乐世界有多少众生,阿弥陀佛就能够变化多少身。每个人面对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亲自来教导,这是性德圆满的发挥。同时极乐世界的凡夫,因为极乐世界都是心善,都修善,所以它只有善道,没有恶道。它六道只有两道,没有阿修罗,没有饿鬼、地狱、畜生,只有人天两道,不一样!而这里面的人天,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前面学过了,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意思就是说,虽然是凡夫,你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修行生活都跟法身菩萨同样的享受,同样的档次。法身菩萨他也能够化无量无边身,跟阿弥陀佛一样,他能化无量无边身。化身干什么?化身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去供佛闻法,不可思议!供佛是修福,修无量无边的福报,闻法是修慧。

那我们要问,十方诸佛如来给这些人讲什么法?诸位同学有没有想到?十方诸佛,你去听法,他给你讲什么法?你们回答不出来,我想到了,我说出来,你们想想看有没有道理,能不能同意?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讲《无量寿经》,都教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想想可不可能?是不是这样的?世尊当年在世,《无量寿经》多次宣讲,即使说一切经,也常常带着介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能够想得到!为什么?大经里面佛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是我们凭藉的理论依据,想像到十方诸佛教化众生都用《无量寿》,《无量寿》是《华严》的归趣,《法华》的归趣,当然讲这部经。所以你要学经教,学什么经?你就学《无量寿经》,一切诸佛共同宣扬的,这是圆满的大乘。这部经学通了,门门都通,不要再找麻烦了,真的一经通一切经通。这部经学通了,你就能讲《华严经》,你就能讲《法华经》;能讲《华严》、《法华》,你就能讲一切经,这是秘诀。你真搞清楚、真懂得了,净宗学院的宗旨、宗趣你就明白了,这还用得着多说?用不着了。这同居净土要认识它,不可思议!

下面说,「我等所在之娑婆世界,亦是凡圣同居土」,也是凡圣同居土。「此土亦有凡有圣,如文殊常现五台」,文殊菩萨常常出现在五台山;「诸阿罗汉常往天目或雁荡」,浙江这两个山,天目山有五座山峰,东南西北中,在浙江;雁荡,天台大师的道场,跟天台山不远。「是皆此土之圣也」,这是举个例子,譬如观音在普陀,地藏在九华,普贤在峨嵋,这些都是圣者。「但我等所居之同居土是同居秽土」,不是净土。什么原因?总离不开因果,这因果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因,自己要承担果报。佛菩萨对你也无能为力,必须是业障习气忏尽了,忏除之后,佛菩萨可以帮忙。阿弥陀佛能分身教化极乐世界一切众生,为什么不在我们这个世界教我?我们的业障太重,佛示现了来教我,有没有?有。什么样的人?真修了,有福报、业障轻的人。业障重的人不行,为什么?他不接受,他不尊重。佛菩萨天天给他讲话,天天现身给他看。不得了,这是魔!要想尽方法把魔驱走,这反常!社会我们也不允许。不是佛菩萨不来,缘不成熟,偶尔是几个人成熟的,这就是所谓的佛度有缘人。真信,肯发愿,肯发菩提心,肯发求生净土的愿,愿心恳切,他就有感应;愿心里面还有一点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就不行,感应就没有了。我们也曾经遇到有感应的人,他有没有这些习气?有,一般讲比较薄,有这个习气,时间比较短,譬如发脾气,一阵脾气发,他马上就觉悟、就后悔了。有人生气,三天、一个星期都化解不了,那就太重太重了,那佛菩萨想帮你,真的丝毫都帮不上。所以佛度众生需要时节因缘,什么时候他来,他一定会来;时节因缘没成熟,怎么求也求不来,真求来了,祸害就来了,不但对你自己不利,对你家庭不利,甚至於对整个社会都不利。佛菩萨会不会干这个事情?不会干这个事情,妖魔鬼怪会干这个事情,它是唯恐你不乱,佛菩萨不是这样的。大经上常说,佛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不喜欢佛菩萨,佛菩萨不来,你不就很欢喜?你看多慈悲,你喜欢佛菩萨,他就来;你讨厌他,他就不来。肯定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我们做佛弟子应当向佛菩萨学习!一个人真的不为自己,不为家庭,起心动念为苦难众生,为社会安定,为世界和平,为正法久住,那就对了。应该放下的,你自然统统都放下。无论是生活,是工作、待人接物,身心清净,一尘不染,那叫心净则佛土净。你心清净,无论住在什么地方,也是同居净土。

「故虽同名同居,而实有不同也」。这就是说明,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名称相同,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是在众生的迷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觉悟了,觉悟没证果,那是什么?解悟,他烦恼习气没放下。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虽然没有证悟,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等同证悟,确实没证悟,但是他跟证悟的好像也平等,等同。说个等同,当然不是完全同。这佛力加持不可思议!

我们看下文,「如《要解》谓此之同居曰」,这是《要解》里面所讲的,蕅益大师说的,「由实圣过去有漏业」,实是真的,小乘初果、二果、三果,真的断烦恼,所证的这个阶层,能够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小乘须陀洹果。再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前面六品,证二果斯陀含。这些人过去烦恼习气没断尽!这是真正的位次。「权圣」,像文殊、普贤这些人,「大权示现之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地藏,久远劫都已经成佛,现在在这个世间,我们知道,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虚云和尚朝五台山,在路上生病,遇到一个乞丐来照顾他。那个乞丐叫文吉,住在五台山的,两次生病都碰到他来照顾,以后知道他就是文殊菩萨,帮助病苦的虚云老和尚。应以乞丐身而得度,即现乞丐身而为说法,这叫大权示现。「大慈悲愿」,出现在世间的,「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能够跟这些小乘阿罗汉、大乘这些佛菩萨住在一起。「至实圣灰身」,小乘这些圣者,他们寿命到了,我们说往生了;「权圣机尽」,这些大权示现的佛菩萨,他们实在讲没有涅盘,他们在这个世间住的时间长短,是看这个地方众生的根性有没有,如果这个地方众生有可度之机,他住的时间就长一些;这个地方可度之机没有了,他就走了。

可度之机是什么?就像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具足六个信,就能感动诸佛菩萨大权示现,住在这个世间。这六个信,第一个是信自己,信自己的本性本善,信自己本性是佛,也就是本来是佛,这个要相信。我是迷惑的佛,诸佛是几近觉悟的佛,他已经圆满证得自性的这尊佛,我对他要相信,他来帮助我、成就我、指导我回归自性,这是信他,信自信他。第三个,信事、信理,有事有理;最后信因、信果,六个信。这六个信具足了,佛菩萨自然应现到这个世间来,他要帮你忙!因为这六个信有了之后,你得度的机缘成熟。如果这六个信不具足,换句话说,你在这一生当中,你不可能超越六道,不可能超越十法界。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他主要不是对你来的,你是附带的,如果你有这个福报,沾上光,种一点善根,他不是对你来的。他要到这个世间来,这世间肯定有几个,至少有一个。「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有这个根机,他都会来;要是完全没有的话,他就不来了,这个道理要懂。为什么有人能见到,有人见不到?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学习的缘不相同。

我们看下面,因为实圣灰身,这过世了,权圣机尽,「便升沈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这就是说我们这个同居土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不一样,我们是暂时的同,人家是究竟同。极乐世界有乐没苦,我们这个世界苦乐悬殊;极乐世界只有向上升,没有退转的,这个沈就是退转。我们在这个世间,如果不小心、不谨慎,很可能沈到地狱,也就是说跌到谷底。我们往上生,人往上生是天道,天道有欲界天,欲界天大分有六层,细分说不尽,这一定要懂!如果能把欲伏住,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用什么伏?用定功。你真正修定,定心是清净的,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他不是真不动心,是你定功伏住;定要失掉的时候,它又现前,从财色名食睡里头又会起贪瞋痴慢,你的烦恼又现前,所以在六道里真的是升沈不定。生到天上,天福享尽,往下堕落的太多太多了,尤其是色界天、无色界天,几乎都是堕落在三途。欲界天稍微好一点,欲界天堕落到人道里面很多,因为他爬得不太高。

再看底下的文:「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住在这些道场附近,我们向村民打听打听,五台山附近的村民有没有见过文殊菩萨?有,真有见到的。一见到之后,就没有了,再也找不到了,知道是菩萨现身。我们曾经朝拜过鸡足山,鸡足山是迦叶尊者的道场,阿罗汉!实际上他是菩萨,有没有人见过?有。我还听到台湾去观光旅游的人,迷路了,正在着急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拄了个拐杖在前面走,就向他请教,他给你指路,告诉你哪一条路,再回头去看,这人不见了。於是大家想到,这可能是大迦叶尊者出现,指一条路,叫你到华首门去。这样的事情常常有,常常有发生。这就是见闻的人很少,幸获见闻,他有幸见到了,见到不知道,等再回头,不见了,再想找也找不到,想问也问不到。这是事实,我们相信真有这个情形。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譬如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圣人多,菩萨多,阿罗汉多,这些人都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经上不是这么说法吗?「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尊佛与这个世间有缘,或是以佛身,或是以菩萨身分,或是以祖师大德的身分,到这个世间来。许许多多的佛菩萨跟他一起来,有的做他的学生,有的做他的护法,有的做他的群众,示现各种不同身分,跟他学习,这叫影响众,这些人有智慧、有福德,都来亲近这位尊者,让许许多多群众看到,对尊者生起敬仰的心,他的佛法种子就种在阿赖耶识田里面。跟唱戏一样,这人在唱主角,一定很多人来唱配角,这台戏才唱得好。如果他一个人来,不行,一定是一群人。佛法跟世间法同一个道理,真正参透了,世间法原来就是佛法,世出世间不二!这就对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圣人虽多,如果跟整个世界这些人口比例,那还是太少,还是如珍如瑞,珍瑞是稀少,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一样。这讲凡夫之多,迷失自性的人太多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七集)

圆瑛法师:十种人正好念佛

如何的劝诱父母学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六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八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