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5/11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十八页倒数第二行,也就是第五段「所被根器」。

「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这个字不念被,念披,跟挑手边的披,就是披在身上是一个意思,古音念披,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首先这前面讲到,这部经、这个法门是一切根性统统都能够收到利益。所以净宗常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说法门的广大。也要做一个交代,在许许多多不同根性的人,到底什么样的根性最契这个法门的根器?这不能不知道的。下面跟我们说,「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这个器是比喻,是个器皿,好比一个茶杯,这个茶杯,用这个做比喻。「是器」,它是完好的,可以盛水;「非器」,就是它里头有破损,底下破了一个洞,裂开,那就不是器,我们水装进去它就漏掉,这叫非器。这是用这个来做比喻,就是什么人可以接受这个法门,什么样的人不能接受,能接受的是器,不能接受的叫非器。「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这个法是佛法,露是甘露,就是佛法当中最好的。因为这也是比喻,用天人,天上的饮料,甘露是最好的饮料。如果破漏的这个器你去盛甘露,它就漏掉。所以他不能够承受佛法的甘露,这叫「非器」。这是把名相的意思简单介绍一下。

下面引用《疏钞》,莲池大师说的,「前三非器」,前面三种没有法子接受净宗的教诲,第一种「无信」,他不相信;第二种,虽有信,他不愿意求往生,他对这个世间很留恋,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还不错,不想去;第三个「无行」,虽然也想去,不肯干,不能够依教修行,这三种人就是非器。「反是皆器」,如果反过来,那都是的,他能信、能愿、真干,这样的人决定得生,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他有信有愿,他行不力,没有真行、没真干,如果在临终时候遇到善友;在临终有个条件重要,头脑清楚,头脑不清楚就没有办法。所以老人痴呆症一得,那就没法子,一生念佛念到最后是这种情形,往生都没有把握。老人痴呆症在佛法里面讲,叫冤亲债主,业障!所以学佛不能不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有生之日,不说年了,活一天就要懂得努力去消业障,去消一天,决定不跟人结冤仇,要学处处吃亏,吃亏真的是有福!吃亏,你才能消业障;不肯吃亏,那个业障消不了;如果还想占一点便宜,你就天天在增长业障,这就完全错了。这个世间,纵然得到全世界有什么意思?造多大的罪业!像这本书上所讲的,罗马帝国时代,凯撒大帝派军团来侵略中国,十几万人,那时候行军走路走了一年两个月才到中国边境,多辛苦!走这么长远的路,那个军队已经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没有了,病的病死,老弱都死掉了。所以这到了中国还没有到中原,到甘肃这个地方只剩下好像是六千多人,你看十几万人就剩下六千多人。打了几仗只剩下六百人,最后剩下六百人。六百人还是跟一个中国将军打了一仗剩两百人,最后全部自杀了,全军覆没,你说有什么意思?这是凯撒欲望太大,想征服全世界,三年多、四年,这十几万人都没有了。我们了解这个世间事实真相,全世界你得到了,你能享几年福?你造多重的罪业!死了以后到阿鼻地狱去了,肯定的。了解因果事实真相,他就不会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不善的念头。

真有缘分,有这么大的福报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最大的一个愿望,这一生去作佛,你才真正解决问题。佛是什么?佛是个明白人。你把宇宙人生真相全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一丝毫的差误都没有,这个人就叫佛。佛是个通达明白人,这是值得的,真的是达到究竟圆满。所以「信愿行」是修学净土法门三个决定性的条件。凡具足这三个条件,那都是净宗学人,取得这个净宗学人。下面念老给我们解释,「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讲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他讲六个信,第一个信自己,此地也是讲信自己,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要相信这个,相信自己本来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怎么成不了佛?成不了佛,是我们自己业障太重。业障里头最重的、最难突破的,贪、瞋、痴、慢、疑,我们得认真的去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这五个字统统都有,八万四千法门肯定没分,净宗法门也不能往生。为什么?有这五种烦恼,你的信愿行不坚实。有没有?好像有,若有若无,你敌不过烦恼习气。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从生活当中、从工作待人接物,你细心去观察,他没放下。我们用经典的标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是首先要断的,断掉证须陀洹果,在《华严经》上的阶位是初信位的菩萨。那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严重的身见?执着这个身是自己,不是自他不二,自他决定是二,哪有不二的!这一关破不了,后面全都破不了,这是第一个关口;第二个关口,对立;第三个关口,成见,执着自己的见解是对的,自己一定比别人高明,一点谦虚恭敬的意思都没有,这怎么办!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你要学佛,佛用什么东西学习?用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什么叫诚?诚是清净心。一念不生那叫诚,那个念是邪念,一念不生这是诚。诚是真诚心,真诚心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是敬,敬人、敬事、敬物。这个敬一般讲是认真负责。对人,首先晓得人跟人的关系,为什么?知道关系,晓得这个诚怎么做法;父子的关系要尽孝,君臣的关系要尽忠,朋友的关系要尽信,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孝。孝用在父子关系,叫父慈子孝;用在君臣关系,君仁臣忠,你就懂得怎样去做了。关系是道,随顺道的行为那就是德,叫道德。你不了解关系,现在人真不了解,这不是假的,你不能怪他,从小没人教,长大已经养成习惯不容易改。古人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难移,不能怪他。世尊在这个经上非常慈悲的教诫我们,所有做错事情都不可以责怪,一定要知道,他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教他。他父母没教他、祖父母没教他,曾祖父母也没教他,我们往上溯至少四代。我们疏忽、丢掉中国传统道德的教学,四代了,你怎么可以怪他?所以只有用怜悯心、同情心去帮助他。帮助他,他不会感激你,甚至於还怨恨你,你找他麻烦;明白人要忍耐,你不忍,他没有机会回头。等他回头之后,他会非常感激你,知道过去那些行为是对不起你的,你真的是爱护他,真的是帮助他。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会回头。回头有难易,有人这一生回不了头,来世。佛陀教化众生,生生世世不舍一人,这慈悲到了极处,不在一时,不在一世,这非常了不起。只要跟佛接触,都种了佛的种子,这肯定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听到一句佛号、听到一句经文,不管懂不懂,这个种子种下去了;看见佛像、看见佛经、看见出家人,佛的种子也种下去了,但是还没有形成器,器是真能接受。

是心是佛,这就是本来是佛,这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你本来是佛。是心作佛,这个「作」就是你今天修行,你要作佛。我本来是佛,我现在发心要作佛,能不能成佛?当然能。用什么方法?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可是他要最深厚的善根,为什么?他一点怀疑没有,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念佛。真念佛,万缘放下,走进念佛堂,要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佛?一般讲起来,三年他成佛了,真不难!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在念佛堂念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佛,那什么原因?他没有真干。也就是天天进念佛堂,一样也没有放下,是非人我没放下,名闻利养没放下,五欲六尘没放下,贪瞋痴慢没放下。这个别说念一辈子,念十辈也不行,也不能成就。真正成就是一切放下了,我活这一天,今天一天功课就是念佛,就是万缘放下,除这个以外,什么事都没有,这样念佛才行!「很多经教这些理论方法我都没有学」,没有学不必要学,你这一老实,经教里所讲的你统统具足,用不着学了。只要不怀疑、不夹杂,所有经教里面讲的也不需要学,你完全具备了,成佛的条件样样都具备,多殊胜!印祖告诉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念佛堂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人。有道理,人少事就少,是非少、障碍少,容易成就;人多很难、很复杂,障碍多,不容易成就。祖师的教诲那里头有大道理、有大学问,千万不能够疏忽。决定不要认为人多,道场兴旺。道场表面看起来兴旺,不能往生,都是热闹的道场,这要懂。

第二讲愿,「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这个愿。真正体会到我们这个世间苦,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社会动乱,地球上灾变太多,你每天都能看到,频率的发生次数一天一天增加,灾难一次比一次严重。所以今天在这个世界上的居民,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安全感。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你说这多苦,今天不知道明天有什么变化。所以印祖教我们常常想到死,想到自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反而心安了。我学印光大师,把每一天都当作我这一生最后的一天,我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没事了。真正作如是观,把它当真,不是当假的,不是假设的,心安。世间怎么变化、怎么动乱,与我都不相干,我的时间就这么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此地没有事,那我这个地方就很安。心安才能办道,心不安念佛不得力,一定要心安。心安是理明白了。宇宙之间事实真相是刹那生灭、刹那不住,《金刚经》佛教给我们「无住生心」,这就对了。对自己、对世间决定没有奢求,决定没有欲望,第一桩大事,提升自己的灵性,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这第一愿望。帮助苦难众生要有缘,尽心尽力;没有缘,不要去攀缘,不要去强求,为什么?攀缘、强求你已经落在分别执着里头,你距离真诚平等觉就愈来愈远,那就错了,你又在搞轮回,造轮回业了。缘成熟就做,有缘,缘不成熟,也不要去做。成熟是什么?大家欢喜,这应该要做,不做对不起人。缘不成熟,少数人可以接受,很多人不愿意,不知道你做干什么,还对你有怀疑,天天在研究你搞这个是有什么企图,有什么目的,你不是叫别人生烦恼?叫别人生烦恼,菩萨决定不做,大乘教里头佛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不做他欢喜,我们就不做;你做他欢喜,那我就做。不是为自己,是为大众的。大众不知道这个好,没有关系,你教,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你在家里教学。现在教学,学生找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学生很多,真正来求学的学生不多,来凑热闹的很多,不是真正求学的。

我们知道在佛门里头讲经的人才愈来愈少,有没有真正学讲经的?好像是真的,其实不是。为什么?首先,基本的扎根教育他有没有?扎根教育重要,在家三个根,出家四个根,做到了没有?这是基本的东西。真正有这三个根,到什么地方去学?我这一生真的非常非常幸运,没有地方学,佛学院学不到,我遇到李老师,正好李老师开班,培训讲经的法师,学生二十多个人。他教学的法宝两样东西,一个是讲演术,《实用讲演术》,一个是《内典讲座之研究》。这个东西是什么?师范学校里面的教学法,这个东西佛学院没有教,这东西是什么?是古老世世代代相传的讲经、讲演的规矩。你规矩不懂,你一上台一开口就错了,人家就笑话你,外行不懂,内行知道。可是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内行的,你上台去表演,看不出来了;真正碰到内行的,太清楚了,一看就知道你有没有学过,科班出身,那就是行家。所以李老师这个东西我看到也恐怕会失传,我们要不传承下来,真的就失传了。这个东西早年我们在新加坡办短期,一期是三个月的,短期的培训班,我们用了这个东西,效果好!参加培训的同学们,他们在分享心得的时候,在新加坡接受这三个月的训练,远远超过过去三年的佛学院。那个短期班,我们不讲扎根教育,不讲这个,只讲技术,上讲台这些方法、规矩,这个东西多重要!

李老师当年,我跟诸位说,诸位也不必笑,李老师这本书写出来之后,这是他自己写的,他只印了三百本,自己放在箱子里,箱子锁着,谁也拿不到。我们经学班二十多个同学发不发?不发,都不给。很难得我们同学当中只有三个人拿到,老师给的,给了我一本,给了周家麟一本,给了徐醒民一本,其他都拿不到。问老师,老师摇头不给。同学问我,那我怎么办?我把他这本书做成表解,做了一个大纲,做表解,这个表解先给老师看,老师看了,好,可以,我用这个间接的介绍给我们班上同学。我讲他这个东西的大意,不讲他的文,也不用这个教材,就用我那大概好像是五、六张表解,我讲的。他这么慎重,我当时向老师请教,我说:老师你何必这样子?这好东西为什么不传给学生?他说你不懂。我都愣住了。他说:人家不懂,听经也是囫囵吞枣,很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不好,不好在哪里也说不出来,少造业!这个东西他要是真看了,他拿这个去批评人,他能够把你法师上台一条一条不好的地方说出来,你好的地方他也能说,这是个标准。随意去批评法师,这是造口业。我才明白了,不是什么神秘,是避免人造口业,随意去批评法师,我才懂得他老人家的用心。这是个标准、是个尺度,千万不要拿这个东西到处去量人,那你就造罪业了。所以到他老人家往生,这份东西我才鼓励他们把它印出来普遍流通,希望把佛门里面讲经讲演这套教学方法、这套规矩广泛流通,来做利益。实在讲,这是佛学院佛学班第一门课就是学这个,但是德行在先,在家没有扎三个根,出家没有扎四个根,不能学这个。真正把根本扎下去之后再学这个,你将来才真正能够光大佛法,弘法利生。所以从前古时候,出家人在社会上,为什么值得那么多人尊敬,他有道理,他有真的德行、真的学问。

我在新加坡那个短期培训班,前面三届,第一、第二、第三届我讲课,我讲这门课,当时悟闻法师他都听了。我让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录像,有录音,从录音带里面写了一本讲记,这个讲记也印出来了。悟闻师也很用功,这个东西写出来之后,他拿给我看,我把它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不太妥当的都把它改正过来,这个讲记印出来了,正式来流通。李老师的原文看起来比较麻烦,他是用文言文写的,不深,很浅显的文言文,讲记就方便多了。无论是在家、出家的同学,真正想发心要出来学讲经、学讲演,这本书是必须要读的,那你真学真的要跟着老师。李老师当年把这本书给我,我一个星期就看会了,我全明白了,可是怎么样?上台用不上。这个玩意就跟打仗一样,《孙子兵法》一个月可以学完,上战场不会打仗,这老师没有办法教你,因为它是活的,状况千变万化。所以我再决定回到台中,我就跟老师十年,看什么?看他在讲台上的运用。我不是跟他学别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他没有办法教的。长期跟他在一起,长期听他讲,观察他,这个东西他在讲台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别人听老师讲的是那些意思,我不是,我是听、我是观察,听观他的方法、他的技巧。那个内容,他参考古大德那些注疏资料,我也会看,可是人家看,他表演得那么活泼自在,我没有办法,做不到!这个你问他,他也没有办法教给你,活的。所以我在台中住那么多年,我学门道,中国古谚语说「内行的看门道,外行的看热闹」。这就要长期亲近,你没有长期薰习的话,那个运用之妙你没有办法体会。所以这亲近善知识就重要,比什么都重要!

自古以来,真正接班人、成就的人是什么人?多半都是老和尚的侍者,为什么?他天天跟着,他什么都学去了。阿难继承释迦牟尼佛,当侍者;古德法师是莲池大师的侍者;你们仔细去观察,蕅益大师继承他的也是他的侍者,蕅益大师往生之后,蕅益大师所有的著作都是他整理的,刻版流通於后世。在中国大陆,圆瑛老和尚的侍者,老和尚学生当中那是第一人,《圆瑛法师全集》他主编的。这都是说明,长时间的亲近善知识,细心观察他讲台上的运用、日常生活上的运用,还有老和尚接待宾客,多少人向他提出问题请教,他怎么解答、怎样指示,你在这里才能学到真东西。这是没有办法教的,这没有教材,原理原则就这一本书,两样东西现在我们印在一本上。李老师的东西确实简要详明,他一点都不罗嗦,我看他的《实用讲演术》,薄薄的一点点附在这后面。因为那时候刚出来学讲演,我到书店里面去找了好多种,这些材料都是教人怎么讲演的,每一本都是很厚很厚的,看完之后,回头看老师的,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那么厚的一本,讲得没有他这么简单完全,别人所讲到的,他都有,他里头有的,别人还没有提到,才知道这么简单的东西这样完备,你不能不佩服。学习不容易!不真干,学不到东西,不谦虚,学不到东西,不恭敬,学不到东西,这是你学东西的基本态度。这个愿重要,愿是什么?决定这一生往生。阿弥陀佛这么好,有德行、有学问,非亲近不可,遇到这个好老师能放松吗?怎样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这部《无量寿经》你要是参透,你就是弥陀弟子,你决定跟他去了。这个经里面讲的什么?佛的心。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普度众生,一个都不舍;阿弥陀佛的愿,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行(修行),全在这部经上,四十八品每一品都讲到。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心愿解行都在这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里头,有这一本,其他的不必看了,专攻这一本。这一本成就了,你要是有空把别的翻翻就行,你就全明白了,功力一定要下在这本上。

「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这一句里头着重就是这个「专」字。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专字就是都摄六根,你要不都摄六根,你怎么专?你不专了。你都摄六根,你才能专。净念,这个净是不怀疑、不夹杂。净念相继,相继是不间断,无有间断。跟大势至所讲的字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我们也照这个学,怎么学都学不像,问题在哪里?最明显的这个障碍,我们相信不真,里头带着有怀疑,你看还想学这个、学那个,那不就有疑吗?真正不怀疑的时候,我就这部经一门深入,其他的都放在旁边,就像莲池大师所说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这才叫专。真放下了,一心归命《无量寿经》,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才能成就。所以这有怀疑,你想这个、想那个,有怀疑,夹杂,不专。早年我在美国,住德州达拉斯,有个同学尹建维居士问我一个问题,他说:净土法门法师,如果《大藏经》这么多,让你只选一部,你选哪一部?我一点考虑都没有,我说我选《弥陀经要解》。我这么多年是居无定所,自己没有道场,所以随缘,人家请我讲什么经,我就去讲什么经,所以讲了很多。假如我自己有道场,我自己能做得了主,我自己不到外面去走动,我在道场我只讲一部经。一部经讲一百遍、讲一千遍,那不就成了阿弥陀佛!何必还要讲这个、讲那个?没有这个必要。专讲一部经的,古大德有,我名字记不得了,好像他一生讲《弥陀经》讲了两百多遍,他不讲别的。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七集)

圆瑛法师:十种人正好念佛

如何的劝诱父母学佛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十一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