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

目录

前言

一、阿弥陀佛的弘愿

二、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

至心发愿

一心

皈命

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佛光慈摄

愿以净光照我

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

称如来名

为菩提道

求生净土

弥陀本愿

佛昔本誓

若有众生,欲生我国

志心信乐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众罪消灭

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众罪消灭

善根增长

意不颠倒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

身无病苦

心不贪恋

意不颠倒

如入禅定

弥陀相迎

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

于一念顷,生极乐国

菩提满愿

花开见佛

即闻佛乘,顿开佛慧

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后记

附录慈云忏主净土文

-------------------------

慈云忏主净土文讲记

前言

这一篇文章的作者慈云忏主遵式知白(西元九六四-一○三二年),是宋朝天台宗的一位大师,与四明知礼同出於宝云寺义通的门下,乃是螺溪义寂的第三传。他对弥陀净土的弘扬,不遗余力,其撰着与净土法门相关者,则有《往生净土忏愿仪》、《小阿弥陀经忏仪》、《誓生西方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劝念三世佛偈》、《往生西方略传》等。

其中的《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现被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卷,其「决疑」有三门:疑师、疑法、疑自;「行愿」开四门:礼忏、十念、系缘、众福。在「十念」门中,主张每日清晨服饰以後,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口气名为十念,意在令心不散,专精藉气束心,作此十念已,发愿念回向文,便是我们现在要讲解的〈慈云忏主净土文〉(以下略称〈净土文〉)。其内容相当好,能够坚固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信心。

本次所根据的经文是抄自常州天宁寺版《禅门日诵》三七页,此与现被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一四七页的文字内容,略有出入,例如「以此念佛因缘」句原为「愿此十念」,「意不颠倒」句原为「心不倒散」。不过今依《禅门日诵》所刊文字讲出。

一、阿弥陀佛的弘愿

全文的大意是说:我们要一心一意的皈依和向往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愿阿弥陀佛用清净的、慈悲的、智慧的光来照着我,而且用佛的慈悲誓愿力来摄受我。我现在以正念分明来称诵阿弥陀佛如来的名号,乃为了行菩萨道,为了求生西方的弥陀净土。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因地中曾经发过这样的本誓弘愿说:「如果有众生希望生到我的净土来,只要他的心非常恳切,而且有信心,仅仅凭着十念,就可以生到我的极乐世界来。如果不能往生我国的话,我便不会成佛。」这一段是依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文而来。

下面接着说:依我这样念佛的因缘,就能够进入阿弥陀佛如来的大弘誓愿海中;而承蒙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能够使我的一切罪业全部消除,善根福德因而增长。到临命终时,让我自己预先知道,在什麽时候我要往生西方。并且在临命终时,但愿我的身体没有病苦,而我的心在那时候,也不要对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人、事、财物放不下;心意不会颠三倒四,就如进入禅定一样。

在那个时候,但愿阿弥陀佛以及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还有无量的圣众,也就是无量的菩萨和声闻罗汉,都到我的面前。阿弥陀佛的手上拿着金色的莲台来迎接我,在一念之间,我就生到了极乐世界的佛国净土。

到了极乐世界之後,我就是莲花化生,在莲花开放的时候,就见到阿弥陀佛,听到佛为我说最上乘的佛法,顿时让我开悟佛的智慧,而又能够让我去广度众生,早日圆满菩提悲愿,成就佛的悲智,也就是能够成佛了。

以上这段慈云忏主所写的净土文,内容非常简明而又充分,非常恳切,也非常感人。修行净土法门的人,能够把这段回向文背熟,不断地反覆使用也就够了。

二、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

这一段文字里面,我们没有看到建设人间净土的意思,可是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一定是首先对现在的生活是肯定的;从现在的生活里修净土法门,而用修净土法门的条件,落实在现实的生活中,同时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故在慈云忏主《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中的「系缘门」说:「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於佛及忆净土。」

又在「众福门」指出,出家四众当修《观无量寿经》所示的三种福业;在家王臣亦当修《普贤观经》所示的五事:1.不谤三宝,不障出家;2.孝养父母,奉事师长;3.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4.於六斋日,令行不杀生;5.当深信因果。

这都是净土行者,落实於人间生活的证明。

至心发愿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心

可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指真心和直心;第二层是指专注一意;第三层则是一直到成佛为止,不会改变信心和愿心。

皈命

在梵语即是「南无」(namas),有三义:1.身命归趣於佛;2.身命归顺佛的教义;3.命根还归於一心之本元。乃表信心之极致,以全部的身命及生命归趣於三宝的法身慧命,称为皈命。梵语即是南无。

我们共有三命,即是身命、生命和慧命:

肉身的从生到死,叫作身命,乃是阶段性的暂时存在,死亡以後就没有了。

一生又一生的连续,叫作生命,它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无尽的生与死之间,永远都还有一条命在,不论信佛与不信佛都有这一条命是生命。

闻法的知见及修法的功德,叫作慧命,从初闻佛法开始,一直到成佛以後,慧命永远存在。

身命最容易丢掉、最脆弱,数十年的人生旅程走完,便随着消失;生命,在未离生死未得涅盘之前是丢不掉的;慧命最可靠、最美好、最究竟。

由此三命,引申此处所说的「皈命」则有三种意义:

身命的归趣:就是当肉身的寿命还在的时候,一定要尽形寿来发愿往生西方的弥陀净土。

生命的归趣:是指从现在这一生到成佛为止多生多劫的阶段,包含一生一生的寿命,除了这一生之外,还有无量生,凡夫位中称为「分段生死」的生命,圣位的菩萨阶段称为「变易生死」的生命,一直到成佛为止的生命过程中,都发愿能与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在一起。

慧命的归趣:可以分成二个阶段:1.听闻佛法之後,以佛所说的法为自己的慧命;2.由於自己修证而悟到了佛法的真谛之後,见到佛的法身,叫作法身的慧命。此处〈净土文〉中的「皈命」,是以我们现在的凡夫身,听闻佛法而以佛法为慧命往生西方,花开见佛以後,便得法身的慧命。也可以说,凡夫初学佛法、听闻佛法,一直到成佛为止的善根宿慧,都可叫作慧命。以此慧命来发愿,愿生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这里的一心皈命,可以是通指这三种命,也可以是单指一种命——慧命。如果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三条命,那麽对肉体的死亡就不必害怕了,因为还有生命,并且能够闻法修行获得慧命。

因此此处的「一心皈命」,可有两种意思:1.我专志一心把我全部的命根回归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2.我一心一意要回归到法身的慧命,用慧命来向往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根据释迦世尊在《无量寿经》卷上的介绍: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数劫,有许多佛次第出世灭度,其中有一佛名世自在王如来,那时有一位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发起无上正等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卅法藏,学习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精勤修行之後,即於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国土,成熟众生。这就是《无量寿经》所说的:「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卅安乐。」又在《阿弥陀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卅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当他在修菩萨道的阶段,是位出家的比丘,以一位比丘的身分而发弘愿,愿他自己成佛的时候,能出现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也就是说,他是在极乐世界成佛。极乐的意思,又可以翻译成安乐,所以极乐世界又称为安乐国土。

依据《阿弥陀经》的介绍:「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的意思是说,世间任何五欲之乐,都没有办法与佛国净土的解脱之乐相比,所以叫作极乐。人间的乐是与苦相对的,所以是比较的乐,而不是绝对的乐。西方净土的安乐则是绝对的,不是与苦相比较而来的,因此叫极乐。

乐可分成三类:1.五欲的乐,2.禅定的乐,3.解脱的乐。人间及天上的凡夫,最多只有欲乐及定乐两种。

五欲乐是指财、色、名、食、睡。但事实上,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指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相对的境界,那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称为五欲之乐,这和苦是相对的。而凡夫的众生,苦多乐少,往往乐是苦的果,苦是乐的果;相反的,苦是乐的因,乐是苦的因。

为什麽说苦是乐的果?例如有人以负债来先享受一番,还债之时必然有得苦吃,这是先乐後苦,乐成了苦的因了。相反的,有一些人修苦行,希望求升天国,或者拼了命辛辛苦苦赚钱,然後拿了钱去旅游、享受了,那就是乐为苦果。很多人为了肚子饿要吃饭而去工作赚钱,但是工作了一整天,吃的时候只短短几分钟就吃饱了,这不能不说是苦多乐少。

至於宗教的苦行,在印度及中国,都有这种苦行的宗教。有的把自己浸在水底,有的挂在树上,有的囚处山洞不见天日,有的涧饮木食草衣石座,老死不与人间往还,这样苦苦的修行,其目的是为了升天,为了羽化、蝉蜕。在他们主观的感觉上,修行到最後,会享受到放下物欲的快乐,这是由苦行而得来的,但却仍不究竟。

禅定的乐,是从打坐修定而得到心的平静安稳。没有身体沈重的负担,没有杂念妄想的负担,心中无事,感到非常轻安稳定,乃至时空感消失。若跟五欲之乐相比,五欲之乐是从刺激获得,禅定之乐是从负担的释放获得,一旦获得禅定的乐,便不会贪恋五欲之乐了。只不过这种禅定的乐只有在定中才可以享受到,离开了禅定就没有,所以仍是间断性而不是一次乐便能永远乐,所以不能称作极乐。

解脱之乐,是没有魔障的扰乱,不受五欲的引诱,没有得失的烦恼,没有安危的困扰,没有生死的忧喜;既不被物质的环境所牵累,也不被精神的影响所动摇,所以称为解脱之乐,就是最彻底、最究竟的快乐。

极乐是形容阿弥陀佛的净土,在几部净土经典中,都有介绍极乐国土依正庄严的大概。《无量寿经》卷上说其国众生:「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又说:「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无山无海,「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亦无四时春秋冬夏,不寒不热。」「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自然之物。」其国中的「声闻、菩萨、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阿弥陀经》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中莲华,大如车轮。……常作天乐。……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阿弥陀经》又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位),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如观世音、大势至等)。……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极乐世界位於我们所处这个娑婆世界(大约是指整个的银河系范围)之西方,相隔十万亿个佛国世界(一佛所化国土,相当於一个银河系,称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极乐世界究竟有多大的范围呢?那是无法用我们凡夫的心量去衡量的。而且福报大、智慧高的众生到了那边,见到的是大的世界;福报小、智慧低的众生到了那边,见到的是小的世界。

有的众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的佛是千丈以上的大身,有的看到的是相当於一丈六尺高的普通身;有的看到的莲叶不过是车轮一样大,有的看到的莲花像无限大的车轮。而那边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有形相所见的一共有九品,称为九品莲花,由下品下生到上品上生,但这尚是凡夫所生、凡夫所见的。

至於初地以上的菩萨们,称为法身大士,为化众生虽有形相,但他们自身其实是无形、无相的,但是有功德、有慈悲、有愿力。法身大士是以五分法身的功德为身,不一定要有某种形相,故其所处的极乐世界,也不一定有形相有范围,可以大到无限,也可以小到无限。

总而言之,依众生福德善根之不同,所见极乐世界的有无大小也不相同,所以不要把极乐国土认定只是像《阿弥陀经》中所说那样的世界。

阿弥陀佛

这四个字,意思非常丰富,是梵文AmitaBuddha的音译。事实上AmitaBuddha应该译成「阿弥陀佛陀」五个音节。

根据《阿弥陀经》所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由於「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梵语的阿弥陀佛,共有三译:1.无量寿(Amitāyus);2.无量光(Amitābha);3.密教译为甘露(Amṛtā)。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清净、无量平等的佛;而「佛」是觉的意思,故有近人夏莲居居士将《阿弥陀经》译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是自觉、觉他、觉满。自觉是除烦恼、离生死;觉他是行菩萨道、广度众生;觉满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那就是无上正等正遍知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既是无上圆满的觉者,有无上的慈悲,能够广度众生,因此阿弥陀佛也被称为大慈悲父及无上医王。大慈悲父是爱护众生而不舍任一众生的,无上医王是能医疗所有一切众生烦恼诸病的。

至於无量寿命,是说在时间之中,阿弥陀佛是永远常住的;无量光明,也就是说在空间之中,阿弥陀佛是普遍照顾一切众生的。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永恒於时间,普遍於空间。无尽的时间,无限的空间,都有阿弥陀佛的慈悲之光及智慧之光存在,所以叫作无量寿、无量光。

阿弥陀佛又是无量清净,没有人间凡夫的私心执着。一般的凡夫都有亲疏远近厚薄之分,即使讲慈悲、仁爱、仁慈,都仍带有感情的成分在,只要有私心夹在其中,便不能叫作清净。但是对佛而言,因为他在时间中是无尽的、无穷的,在空间中是无限的、无边的,因此佛是绝对无私的。

至於无量平等是什麽意思?平等本身就是等量、等级、等格和等时。「等」的真正意涵是:对方需要多少就给多少;有多少人要就给多少人;自己有多少便给人多少;不论亲疏,凡有需要便尽力给予、及时给予。唯有佛能够绝对平等,适人、适处、适时、适量,平等救助,因为他有无量的慈悲和智慧。

如何算是真平等?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中说了一个譬喻:天下雨是普遍施於地面的,但是地上的小草吸收到的雨水比较少,大草吸收比较多,大树吸收的就更多了;天并不会给大树一吨水,给小草也是一吨水,如果是这样,小草很快就会死掉。众生也是一样,程度不同,需求不同,佛就给不同的而且是适量、适时、适度的救济,这才是真平等。又譬如三岁小孩穿的衣服,和十五岁小孩穿的衣服,尺寸一定不一样,若只讲求形式上的平等,给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反而不能切合需要,造成他们的困扰。

在《无量寿经》卷上,介绍阿弥陀佛,共有十三种称号:无量寿、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并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後,皆蒙解脱。」一句阿弥陀佛,有这许多意思和这许多功德,若不勤念阿弥陀佛,实在辜负他了。

佛光慈摄

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愿以净光照我

是指阿弥陀佛以清净的光、平等的光来照耀我,使我在愚昧烦恼之中得到安慰,得到心开意解,让我业障消除;这都是由於佛以清净的光照耀我,使我得到救济。

「净光」二字,在《观无量寿经》有:「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在《无量寿经》则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又说:「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又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所以应当祈愿阿弥陀佛,恒以平等清净的慈悲智慧之光,给我们信心、勇气与智慧,让我们远离颠倒。

「净光」也如同海边的灯塔、航空站的塔台,在夜里或雾中让船只及飞机知道方向,有归属感、安全感。净光可以有两类:

慈悲光、智慧光: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的光,不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接收到。当我们知道有阿弥陀佛,持念阿弥陀佛圣号,读诵阿弥陀佛经典,实际上我们就是被阿弥陀佛的清净、智慧、本愿之光所照;这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接收到的。

感应的光、瑞相的光:能够念佛、拜佛而见到光,见到阿弥陀佛的像,便是修行者的心有所感,而佛有所应,使其见光、见华、见像。如果大家的福德或是某一个人修行的力量特别强,就有这种瑞相显现;有时只有一个人看到,有时许多人都能看到。这种感应的光我们相信它是有的,但不要把它当成那麽的神奇并向人炫耀。看到以後产生信心是很好的,但若把它当作了不得的成就或执着念佛目的是为了看光见像的话,当念佛不出现瑞相时,就会退心不念佛了,那便是颠倒至极了!

慈誓摄我

祈求阿弥陀佛以他的慈悲弘誓愿力来摄受我。阿弥陀佛尚在因地中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广度众生,发了弘愿,《无量寿经》卷上所列四十八愿,愿愿都在以慈悲的弘誓愿力,成就极乐国土依正二报,摄受众生往生彼国。其中有的是为了度众生而成就国土的庄严,有的是为了接引众生而发起种种的悲愿,只要有众生愿生西方,就可以往生到他的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

例如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是成就众生往生彼国的慈悲誓愿。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谈出家

念佛人要修三种净业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净土宗教学法浅解

独守一方净土

广钦老和尚:念佛语录

 

后五篇文章

维摩经六讲 第六讲《维摩经》与人间净土

《禅关策进》录要 九 智彻禅师净土玄门 - 禅门修证指

参禅法要 二、禅堂开示的修行方法 八 参禅与念佛 -

《净土十疑论》译解 10

《净土十疑论》译解 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