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六)

 

  <第六卷>

  净土宗的修行者,当这一念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可以启动二种功德:第一个,启动阿弥陀佛现世的加持,所谓的「他力门」。第二个,启动「果地教」,临终接引往生净土。

  但是诸法因缘生,每一件事情的出现,都是要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具足了对名号的信心,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当你去接触名号的时候,阿弥陀佛确实能够用他的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来加持你,让你消灾免难,福报增长,的确是可以的,你要信心具足。

  其次,你必须具足往生的愿力,如果这时候你又具足愿力,就可以启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有关往生净土的功德。如果你只有信心没有愿力,你念佛只是消业障、增福报。所以说,我们必须透过对极乐世界依正的庄严,来培养对净土的好乐、对净土的欣求,是这个道理,才能够把佛号的功德,完全的启发出来。

  丙七、寿命久远(寿命无量愿13)

  经文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他这一愿是怎么发起的呢?说:极乐世界人民的寿命,如果是有限量(寿命是有为法,除了法身,凡夫的寿命皆是有限量的)。这个限量到底是多少呢?「下至」就是它不能够低于百千亿亿劫,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假设不如此,不取正觉。

  这一愿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所有东西的价值,必须以「存在」作基础,因为存在才有价值。好比这个讲堂,不错喔,灯光不错、空间也规划得很好,但是它所有的好,必须这个讲堂存在,一旦这个讲堂不存在,里面的灯光、格局、庄严全都不存在了。所以古人说:「寿者,福之基也」,寿命是所有福报受用的基础,虽然你福报很大,结果你死了,那等于什么也没有了!同样的,我们今天花了很多的时间,减少了饮食、睡眠,拼到极乐世界,这个果报体身心安乐、自然听闻佛法、具足五种神通…而我受用这个果报的时间有多长呢?这个很重要。不能说我还没有成佛,这个寿报就结束了。

  佛陀为什么不要我们生到天上去,因为寿命太短了;这个寿命对于我们娑婆世界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叫「分段生死」。资粮位的菩萨,从资粮位要修到加行位,这一关是最困难。蕅益大师说,整个成佛之道当中,三界生死,最难透脱,就是分段生死。三界生死如果能够跳过去,后面的成佛之道就一帆风顺了,所以修行最困难就在这里,就像被地心引力束缚着一样,无法脱离。

  为什么在三界修行这么困难呢?因为分段生死把我们中断了。诸位想想看,你能够坐在这里听闻佛法,没有相当善根,行吗?诸位是多生多劫听闻佛法栽培善根的,身为一个法师,我们的功能就像一个小闹钟,是在唤醒你的善根。诸位既然有善根,为什么到现在还是这样子呢?因为我们前生有很多很多的善根,被死亡中断了。比如你前生三十几岁遇到佛法,恍然大悟,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开始用功到七十岁、八十岁…身心世界调得最好时,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结果死掉了。死掉之后,来生又是糊里糊涂,莫名其妙过日子,到了三十几岁又醒过来,在偶然机会听到法师说法,把你善根唤醒了,又开始用功用功…到八十几岁又死掉了。你要修到什么时候?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不能把每一世的善根都累积起来,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退转。为什么?因为寿命太短了,死了之后转世,就忘掉了前生--隔阴之迷!所以有些人发愿在三界里,生生世世历练,我要提醒大家,你要留意死亡的问题。

  其实,西藏有很多转世的喇嘛,转世后不见得比前世好,善根是会退化的,这是事实。在三界的生死当中,要累积善根很难;我们前生有些善根,可能还躲在阿赖耶识的角落,还没有启发出来。如果没有遇到相应的善知识,修行想增上是难上加难。所以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当无可奈何的障碍。

  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就不同,极乐世界的寿命长,可以把你每天栽培的善根,点点滴滴累积起来。假如我这个人比较懈怠,走得比较慢,人家拜佛一百拜,我只能够拜五十拜,没关系,极乐世界的寿命足够我们使用;正常的成佛之道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他给你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可以慢慢来,没关系,只要你不离开极乐世界,你迟早会修到等觉菩萨。所以说,我们在三界里流转,就是有死亡和退转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叫『减劫』,诸位知道吗?有增劫、减劫,佛陀不在增劫出世,因为增劫的人「我慢心」特重。减劫是什么?善根一代不如一代啊!你看你儿子很不顺眼,你爸爸看你也很不顺眼啊,没办法,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个趋势,五浊恶世越来越深重。我们跟忏公师父比起来,我们很惭愧,但是我看到我的学生,我也觉得很不顺眼,这是没办法的事;所以诸位如果对现在的三宝很失望,我保证你来生会更失望!

  今生是你唯一的希望,如果现在这个环境,你都冲不过去,你来生更难啦;你来生学佛的环境,肯定比今生障碍还要多,不要期待来生啊,因为整个环境是往堕落的方向走,整个时代是往退转的方向走,不是随顺于圣道。所以求生净土你想要拖延,对你没好处,越早去是越好,虽然你善根强,也需要有善知识的启发,有内因也要有外缘力。所以说极乐世界所提供的寿命很重要,它能够让我们善根增长,不会因为死亡的问题而让修行中断。

  看第八「功德圆满」,这一愿把极乐世界的整个功德,做一个总结。前面是讲在过程当中,你衣食自然、身心安乐、具足五通、寿命久远,那么到了极乐世界,最后的修行结果是什么?

  丙八、功德圆满(一生补处愿22)

  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把往生极乐世界者最后的结果,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描绘。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是说极乐世界以外的这些发心菩萨,以清净的信心跟坚定的愿力,临终时忆念我的名号,跟我的本愿功德感应道交,而往生到我的国土。他可以有二种选择:

  第一个,「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有些人希望能够长久待在极乐世界修学,一般来说,这是偏重智慧增上的菩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达到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比方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等,他可以修到这种果位。当然他应该也会亲近十方诸佛,又回到极乐世界继续修学,他以成就圣道为先,这是属于智增上菩萨。

  另外,大悲心特别重的菩萨,他是怎么样?「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有些菩萨大悲心特别重,他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后,就赶紧要回入娑婆世界,来度化过去一些有缘的众生;这种菩萨一回到娑婆世界,他是怎么回事呢?「自在所化」,他具足了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其实,教化众生要有二种方便力:不是你想教化,就有能力教化;第一个要有「神通力」,第二个要有「辩才」,二个缺一不可。对于邪见众生,先显现神通,来调伏他的高慢。对于比较理智的众生,说法度化他。这就是所谓的「自在所化」。

  「为众生故,被弘誓铠」,他以大悲利他之心,依止菩萨四弘誓愿,入于生死的魔军当中,做什么呢?从自利的角度,积集自己的福德智慧两种功德;从利他的角度,广泛的度化众生,开启众生智慧之门-- --弘护正法,开人智慧,点亮众生心中光明。

  这个菩萨是怎么做呢?「积累德本,度脱一切」。这句话具体的实践是什么呢?以下就是解释这二句话:「游诸佛国,修菩萨行」,这个菩萨到极乐世界参学后,到十方诸佛国土去修菩萨行,主要是做两件事:第一个「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亲近十方诸佛,修福修慧;第二个,到苦恼的众生世界,开示度化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把众生的正知正见建立起来。

  因此,你到极乐世界再回娑婆,不但可以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同时也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你在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的时候,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说:从极乐世界回来的菩萨,超越一般其他菩萨诸地,就是跟其他十地菩萨相比,你有一个特点叫做「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所有菩萨的功德最为殊胜、最为难的就是普贤之德-- --时空无尽的愿力,时空无尽的善巧。你看《华严经》赞叹菩萨的功德,它以普贤菩萨为根本:「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十方诸佛菩萨他的长子是什么?就是马上继承佛慧,普贤之德;他的每一个愿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菩萨道是有时空障碍的,我在美国弘法,就不可能到新加坡去弘法。一般的凡夫菩萨,行菩萨道,都有空间、时间的障碍,普贤菩萨没有这种障碍,他是时空无尽。那么你到了极乐世界,回入娑婆之后,你能够很快的成就普贤之德,而普贤之德正是成佛的根本。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一直留在极乐世界,继续修到等觉菩萨再回入娑婆,这种选择阿弥陀佛也尊重。第二个,赶紧乘愿回入娑婆世界,众生都等着你去度;在你回入娑婆的时候,一方面游诸佛国,一方面度化众生,而且你在极乐世界参学过,具足了其他菩萨所没有的普贤之德,你的愿力比别人强,你的神通辩才善巧比别人好,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这里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整个依正庄严,做一个总结。

  看第三段,前面讲「信心」,其次讲「愿力」,这一段讲「专注」:

  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当我们开始观察名号的功德,而产生信心;也观察净土的庄严,而产生了愿力;这表示什么?表示你有资格念佛了,你已经把心态准备好了。接着,怎么念佛呢?当然主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先从点状的专注,然后达到片状的相续。

  一、专注力:印光大师提出的三个方法,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

  我们念佛人有三个次第:

  念从心起:每一句佛号要从你内心的皈依生起,如果只有嘴巴念佛,心打妄想-- --口念弥陀心散乱,那不可以,必须念从心起。

  声从口出:靠你的嘴巴振动而创造音声来,念佛要出声,因为它是以音声来代表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不出声,佛号变成一种法尘,第六识法尘,不是我们的所缘境。如果你不创造音声,你的所缘境在那里呢?所以不管是大声、小声,最起码金刚持也可以,嘴巴振动。黄念祖老居士很强调「金刚持」,这样不会太辛苦,嘴巴振动就能够创造声相,如果你念佛连嘴巴都不振动,很难摄心,因为法尘是闇钝相,很难捉摸,音声的所缘境比较明确清楚。

  音从耳入:听你的声音!念佛不是听别人的声音,是听你自己的声音,心才能静下来,听别人的声音,心就向外攀缘了。不管是一百个人念佛、二百个念佛、三百个念佛,听你自己的声音,这是你的所观境。

  当这个佛号经过念、诵、听之后,听到你的声音,这叫做「一念的相应」,成就专注力;再把十句佛号变成三、三、四,让念佛有节奏--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停顿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刚好形成一个循环。因为追顶念,没头没尾、没有节奏比较难摄心。所以印光大师说,用三三四可以把佛号摄住,让它不会跑掉。

  总而言之,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念佛要有信愿,念佛你要把「心力」放进去,心力不可思议。简单的说,就是念佛人要带一点「气势」。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对于业力的问题,唯识学说有「增长业」跟「不增长业」,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念佛是…第一天念一百声,第二天念二百声,第三天念三百声,第七天念七百声,他的业是增长的,这是某甲。某乙刚好相反,他第一天念七百声,第二天念六百声,第三天念五百声,最后一天念一百声。他们二个数量一样,你觉得某甲容易往生还是某乙?对,某甲,为什么?因为他在造增长业。

  唯识学上说,哪一种业最容易得果报?「增长业」,他的业越造越大,势力就越大。为什么忏悔可以对治业力?因为忏悔之后,它造业的次数会减少,变成不增长业!诸位要知道,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不管是善业或是恶业),你是越做越多,你要注意,临终时它的果报会先现前。

  如果你的念佛是-- --去年念三千声,今年变成二千声,明年、后年一千声,这是不吉祥啊,越念越少,越念越没有气势,越念越没有力量。所以你必须让你的整个佛号变成什么?增长业。

  念佛要有一种意乐,当然气势不是说你念大声、念很多就有气势,不是这个意思,是内心的那种皈依心要很强。所以念佛人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的进步,不用进步很快,至少每天要进步一点点,总之,让你的生命变成活水;修行最怕成一潭死水,不能突破,那就糟糕了。

  我要提醒大家,我们修行不是进步,就是退步,发心容易相续难--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即使是初学者,要冲也很容易,但是你看跑道上,刚开始跑很快的,不一定就能够早到。所以你必须让你自己,每天都保持一种意乐的心情,每天进步一点点,重点不在于数量,而是那种心态。你不断的在增长,你就有希望,要让自己的念佛变成增长业。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最容易得果报的就是增长业,越造越多,你的势头越造越大。如果你念佛是越念越没有滋味,那就糟糕了。

  我们必须透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熏习,让你对阿弥陀佛的功德、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功德,产生意乐;因为所有的业都是由「心」所造,心的意乐失掉了,业的力量就薄弱了。所以这个地方我要提醒大家:为了让念佛变成增长业,你必须对佛号永远保持欢喜心,对往生净土永远保持好乐心,这个很重要。不管用什么方法,可以多多听闻经典、看看祖师的开示…总而言之,保持一种强大的信心跟愿力,你就有希望了!

  ○附表四─「二种根本」

  附表四是讲「正念真如」,为什么要正念真如呢?《楞严经》说明一个人依止妄想的过失,分成两大段:第一段『举过出由』,先举出它的过失,说明它的原由;如果一个人没有正念真如,只活在心中的妄想,会有什么过失?有四种过失:

  第一、凡夫之过:「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的众生是偏重造恶的凡夫,他无始劫来,总是根据自己的习气,「种种颠倒」是指起烦恼,「业种」是讲造业,「自然」是讲果报;他依循内心的烦恼去造业,得到痛苦的果报,就像「恶叉聚」一样。恶叉聚是印度的水果,一生出就是三个果子同时具足,如:惑、业、苦,三个同聚而生。

  第二、二乘之过:「诸修行人」,这个地方是讲二乘人,他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不能成就无上圆满的佛果,他也是活在法执、偏空的妄想中,没有真正去忆念真如,以大乘佛法来说,二乘人还是打妄想。

  第三、外道之过:这是讲造善凡夫,为了追求人天果报,追求感应神通,变成魔王、魔眷属,虽然行布施、持戒、忍辱…但是心中还是有所执着。

  以上这三种人,就是不知道内心两种根本,而「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如果你想把沙煮成饭,煮一辈子毕竟是沙,因为你还活在妄想当中,佛道难成。这二种根本是什么呢?

  一、生死的根本:众生的生死根本是什么?「攀缘心」。攀缘心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时,产生一个感受,如果是善业起现行,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如果是罪业起现行,会产生痛苦的感受。感受之后,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像。《唯识学》上说,名言分别就是想像,然后你就住在想像当中,以它当作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跟着你的想像走。所以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跟着自己的想像走,这就是标准的攀缘心。

  《楞严经》的正念真如,就是要我们走出心中的妄想--不随妄转。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是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怎么变成现在这样呢?「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心,由于过去业力的熏习,变现了六道的果报;「缘所遗者」,当心跟果报接触,产生了种种妄想,这妄想所不能攀缘到的就是清净心。

  妄想可以攀缘所有的事情,好比我们凡夫在物质的世界,可以创造太空梭,创造飞机…什么都可以想得到,但是一辈子都想不到他有真如本性。为什么?因为都是向外攀缘,怎么找得到呢。一个人没有听闻佛法,纵使可以创造一切事物,但是永远也找不到真如佛性,因为方向错误,真如佛性是回光返照而契入的。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众生因为遗失这清净的本性,虽然终日在那个地方活动,却不能够自我觉悟,枉入诸趣。

  这个『枉』字,特别重要--冤枉的流转生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生死为什么冤枉的呢?从《楞严经》的角度来看,我们流转生死是不正常的,心性本来不应该流转生死的,它是清净本然啊。古德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一个人迷惑颠倒的时候,一下到人间,一下到天上去…跟自己的妄想走,好的妄想带他到天上去,不好的妄想带到三恶道去,再好一点的妄想带到偏空涅槃,但是本质都是妄想,都没办法成佛,因为本质都是妄想。都是沙,怎么能够煮出饭呢?但是当你醒过来时--空空无大千。

  那有人就问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诸位知道吗?答案是,很难讲!你要继续跟着妄想走,对你来说就是有;你要觉悟了,就没有。也就是说,如果你还是喜欢活在妄想,未来无量无边的生死还等着你;如果你开始回光返照,妄想慢慢消失了,你的三界生死也慢慢消失了。所以有没有生死轮回,是你决定的。

  有一位禅师,晚上在禅堂打坐后,要回寮房休息。走着走着,回到房间之前,不小心「呱唧」,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他一想:啊呀,糟糕了,我踩死一只蛤蟆。他感到非常惭愧,回去之后不敢马上睡觉,就在佛堂忏悔拜佛。拜完之后回去睡觉,感到不安,总觉得那只蛤蟆的灵魂,不断的对他哀怨、抱怨,「你走路怎么不小心一点,把我踩死了!」所以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他的徒弟在那里扫地,说:「啊呀,师父啊,您门前怎么有一条踩烂的茄子呀」。他听到之后,立刻通身清凉!

  你看他昨天一整晚,一直活在心中的妄想、住在自己的妄想中,其实我们凡夫的心情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活在自己的妄想中。所以《楞严经》教导说,你要问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也不是外境给你的,也不是自己生起的,那是因缘和合的假相-- --「妄想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妄想本来就没有,那是因缘的假相,你不随它转,它就消失掉。但是如果你住在妄想,它可厉害了,它就展转增胜,你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处理。所以正念真如,就是要你走出妄想,你才能够面对阿弥陀佛的光明。

  我们看最后附表第五,我们这次净土宗的修学,有三种忆念,是你必须要去观照的:

  ○附表五:净土宗修学之「三种忆念」

  第一个,忆念真如:破除妄想、开显真实。这个有助于我们保持正念。

  第二个,忆念弥陀:我们提出五点:光明无量、增长福德、善根坚固、十念必生、临终接引;包括现世的安乐、临终的往生,阿弥陀佛的名号都帮你准备好了,只要你用信心去忆念他就好,其它都不要想--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信心。

  第三个,忆念净土:产生百分之百之愿力。我们往生到极乐净土有什么好处呢?有八种好处:远离恶道、国土庄严、衣食自然、身心安乐、闻法欢喜、具足五通、寿命久远、功德圆满。

  当你有这三种忆念,就可以念念之间培养正念,临终的正念准备好,佛号一带动起来,马上就相应了。

  最后看总结:总而言之,我们念佛有二个重点:第一个,你要具足皈依之心;第二个,要培养专注之念。具足皈依之心就是具足信愿,你要深信一句佛号,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智慧无量,无量寿--福德无量。

  甲三、结劝(分二:乙一、具足归依之心。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乙一、具足归依之心

  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我们的佛号,古德譬喻什么呢?「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意思是说:佛号是一种真实的功德,虽然我们造了很多罪业,但是罪业毕竟是虚妄的。所以昙鸾大师解释「十念必生」,他说,我们无始劫来,造了很多的生死罪业,怎么十念就能把它消灭?昙鸾大师说:因为你以前造业是用「虚妄的心」攀缘「虚妄的境」,心境和合造了「虚妄的业」,不管造了多少,它的本质还是虚妄的;而阿弥陀佛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所以你用真实的心,忆念真实的功德,它的本质就是真实的,虽然少,但它是真实的-- --真能破妄!

  好比说这一个房间暗了很久,但是「千年的暗室,一灯即明」,光明能够破除黑暗,对不对。所以你相信你念佛是随顺本性、随顺真如、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妄想是违背本性的,以《法华经》来说,它是离家出走的小孩子;忆念真如是把心带回家,不管你怎么流浪,你的本性还是清净的。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是用一种随顺本性的心来念佛,这是一种真实的功德,即使造了很多的生死罪业,毕竟都是一种虚妄的境界,真实是可以破除虚妄的,就好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一样。

  当我们的信愿栽培起来之后,念佛就容易了--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我们产生强烈的皈依,就以一句佛号当作法中之王。所有的法门都可以往生,但是称念阿弥陀佛是最直截了当的法门,他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边的功德妙义,所以临终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不要去在乎人世间这短暂的因缘。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不管你今生过得满不满意,总会过去,只是一个过程,没什么好执着,好坏都是一场梦而已,重点是你来生要往那里去比较重要!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果硕仁波切皈依开示

果硕仁波切:共修开示

果硕仁波切:三主要道(圣道三要)(1)

果硕仁波切:三主要道(圣道三要)(2)

果硕仁波切:大悲观世音菩萨与圆融自在的人生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五)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四)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三)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二)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