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五)

 

  <第五卷>

  佛陀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生命就像是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不可能会停止的。它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主导这个水流的力量有两个。为什么生命的水流,有时候往人天去,有时候往三恶道去,是谁来主导水流的方向呢?

  第一个,「业力」: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身、口、意的善恶业力,它会主导生命的水流方向。但是这种业力的影响,只是一个表层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因素。

  第二个,主要因素,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思想」--善恶的思想。大乘佛法的因缘观强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今生之所以富贵,因为过去生有布施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贫穷,因为过去对于财富喜欢自己占有,有悭贪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庄严,因为过去有忍耐的思想。所以我们的思想,深深影响生命的方向。

  身为一个凡夫,他的生命水流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一种「等流性」,有一种习惯性的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我们的生命是不可能改变的。经典里面有讲到,很多人前生喜欢生起什么思想,今生还是生起什么思想-- --你前生是悭贪的习气,今生还是悭贪;他前生喜欢布施,今生还是喜欢布施…这个水流有一种等流力量,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佛法,你的生命才可能真正的改变!

  我们可以从昨天、今天跟明天的观察,扩充为前世、今生、来生的观察;因为今天是从昨天来的,明天从今天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佛法之后,产生一种自我的觉悟、自我的观照,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知道生命是自己的思想所创造的,所以要改变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

  但是…我们过去那些等流性的思想,学佛之后,开始转变,产生一种觉悟力,这时候真妄交攻-- --有些事情是我们喜欢做的,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喜欢做什么,那是过去的习气,应该做什么,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如果你的生命从一种「我喜欢」做什么,而提升到「我应该」做什么,你的生命就开始进步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智慧的观照,一定要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现在不想去拜佛,但是我要强迫自己:不能拜,要它拜。修行,就是不断的跟自己过去的习气抗拒,跟自己过去所遗留下来的等流习气,做一种抗拒、一种转变。

  从净土宗的观点来看,对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贪恋娑婆」;这是你心中最大的障碍。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救不了我们?阿弥陀佛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成就这句佛号,把所有的功德摄持在这句佛号,让我们忆持,我们却不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发起来?因为我们思想有障碍--贪恋娑婆--爱不重不生娑婆。所以必须透过观照力,把贪恋娑婆的思想,转成一种欣求极乐的思想。

  如果我们的思想不改变,你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不管你是什么宗派,都不能够否定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净土宗也不例外。如果思想不改变,也可以往生,那表示诸法是「他生」--离开这一念心,有一个外在的主导者在主控我们的生命,这跟上帝的思想就一样了。外道的感应道交是向外攀缘,我的生命是他决定的,我升到天上去、我堕到地狱去,是他人决定的--诸法「他」生;佛教徒没有这种思想,外道才有这种思想。佛法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这是佛教所有宗派的一个共识。那么「因缘」是什么?就是你的思想。应该怎么样转变我们的思想呢?按经典上学习,必须生起三种观照:

  第一个,观照真如:

  真如本性在我们心中已经沉睡太久,所以禅宗常说:主人翁啊,赶快醒一醒啊,不能再睡下去了!我们心中,经常是认贼作父,把妄想当做我们的本来面目,其实妄想只是我们过去的造作,所留下一种习气而已。当我们不断的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不断的忆念「本来无一物」,妄想自然就会慢慢慢慢消失掉;因为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假相,所以当我们不断的观照真如,就能够息灭妄想的力量,这对我们临终的正念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观照名号的功德:

  一个修净土宗的人,当你佛号现前的时候,要相信阿弥陀佛名号有足够救度的力量;所以你要训练自己,对于名号百分之百的皈依,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净土宗没有百分之九十九,一分之差,也算是失败者。你看蕅益大师谈到信心,要生起「真实的信心」,印光大师说要生起「决定的信愿」,为什么要强调「真实」呢?为什么要强调「决定」呢?因为感应道交的关键在这里啊!感应道交跟你念佛的数量没有关系,跟你皈依的心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信心的栽培,只有不断的观照,没有其它的方法,佛陀不可能送给我们。透过不断的如理作意,观照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它能够消除灾障、增长福报、增长我们的善根、临终的时候能够感应阿弥陀佛的接引…你不断的生起观照,你就熟了。每一件事情只要不断的去思惟,就会产生一定的力量,这叫数数熏习,所以透过对名号功德的观照,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佛号,产生坚定的信心。

  第三个,对净土庄严的观照:

  这个地方有很多人忽略了,我们不要忘记念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消业障,而是为了求生净土。净土宗的思考,以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的意思,整个净土的规划是我们想要求生净土,但是我做不到,所以必须靠佛号的帮助。所以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很多人念佛没有目标,问说念佛为什么,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念佛,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念佛,最后佛号只是成就人天福报,因为没有往生的愿力嘛。很多人对于净土的庄严非常的陌生,这样怎么产生意乐呢?

  诸位很多是从国外移民来的,有从台湾过来的、有从中国过来的…你来美国之前,你对美国一无所知,你会来到美国吗?不可能嘛。你一定要思惟美国的功德,这个国家民主、自由、依报环境又特别好…经过思惟,才能够突破过去,移民到这个地方来。改变不是容易的,如果你对净土的庄严非常陌生,对娑婆世界是如此的熟悉,那你来生只有去一个地方,当然是去你熟悉的地方,熟境界嘛。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净土的庄严,慢慢培养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产生往生的愿力。

  当生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过去怎么走已经不重要,因为改变不了过去,往者已矣啊。佛法是重视未来,来者可追,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要透过观照真如、观照名称的功德、观照净土的庄严,来为临终的正念做好准备。这三种准备,你都准备好了,再提起佛号,则当下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问题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他比我们还急,他的大悲心重嘛。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学习,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这时候你再忆念佛号,真实的可以百分之百的感应道交,现世消除灾障,临终往生净土。其实我们这个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做好往生的准备。

  好,这一段是讲到「观察净土的庄严」,来启发我们的愿力。前面二科,净土的庄严包括能够远离恶道、还有它的国土庄严;这里是讲到衣食的受用。衣食的受用是很现实的问题,那么极乐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看第三十八愿-衣服随念愿:

  丙三、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38)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消释

  这一愿是说明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受用衣服、饮食的情况。

  设我得佛,国中的天人,心中生起一种希望,什么希望呢?希望穿某一种衣服,可能是拜佛的衣服,或者是休闲的衣服,或者是运动的衣服等等,那么这些衣服随念即至。也就是说,你心中想要什么样的衣服,马上就心想事成。这些衣服的款式相貌,是:「如佛所赞,应法妙服」,就是正如佛陀所称叹的那种如法的庄严服装。

  「自然在身」,关键在『自然』二个字,就是不用你去造作、追求。假设在追求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去裁缝(决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决定颜色),浣濯(要去洗涤的),不取正觉。

  这段经文,对于法身菩萨可能帮助不大,但是对我们生死凡夫,却很重要,因为我们有穿衣吃饭的习惯。以娑婆世界来说,福报特别大的不讲,正常人一天当中,有八个小时的时间,大概就是为了人生的吃、穿、住三件事情。为了解决今生的穿衣、吃饭、住宅的问题,你把你这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牺牲掉。我想我们很少人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换取美好的受用。

  智者大师把娑婆世界追求衣食的相貌,讲出一个偈颂,其中描绘得很透彻。他说娑婆世界众生,为了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为了追求衣服、饮食、住宅的快乐,「诸欲求时苦」,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很辛苦的。因为你要追求,别人也得追求,要竞争啊,所以你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神体力。一个有成就的人,除了智慧之外,别人在休息、在放松的时候,他必须要努力的去读书、工作,付出的比别人还多,所以是很辛苦得来的。

  等到中年之后,你的目标达成了,是不是高枕无忧呢?未必,「得时多怖畏」。福报大的人不一定安稳,因为他的福报得来不易,要失去很容易。娑婆世界的福报是不安稳性的,随时会破坏,可能你睡一觉起来,你的财产就少掉一半,有可能。因为诸行无常。娑婆世界的生命是-- 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在变化的生命当中,最可怕是「无我」--没有主宰性,它要怎么变化,你做不了主。所以得到时不见得安稳,心中是「得时多怖畏」。你看有些福报大的人,是靠安眠药才睡得着觉,他压力比我们大。所以你在快乐当中,是带有怖畏的。

  但是,不管你福报多大,当死亡到来时,你总有一天要失掉它。生命的一切受用都是暂时的,人生只是个过客,所以「失时怀忧恼」,失掉的时候,你是忧愁苦恼,更痛苦。人生的结果,大家都是一样,什么也带不走,只是过程不一样,结果都一样。所以福报大的人失去的时候,都会非常忧恼痛苦。

  最后,智者大师的结论是:「一切无乐时」,一切都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看:追求的过程是辛苦的,得到的时候是怖畏的,失掉的时候是忧恼的,人生没有真正的快乐,因为它每一个快乐,都夹杂很多的障碍。

  极乐世界不同啊!阿弥陀佛看到这个问题,知道众生为衣食的追求,不但浪费很多时间,还把自己的心思弄得很辛苦、很担忧、很怖畏。所以,阿弥陀佛就规划他的国土,叫「自然在身」。你不用追求,就不会产生执着--思食得食、思衣得衣。这样,就减少我们很多的起心动念,这叫衣食自然。

  我们看丙四的「身心安乐」。前面的每一愿,都是在描绘所受用的这些依报环境,这一愿是讲到,正报的身心。极乐世界所得到的果报体,是怎么回事呢?乐如漏尽愿:

  丙四、身心安乐(乐如漏尽愿39)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消释

  这一愿描绘说,因为临终的信愿行三资粮,感应阿弥陀佛的本愿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你会得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是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一个五蕴身心。这个果报体的「所受快乐」,就是身心所感受到的快乐,假设比不上漏尽比丘的话,不取正觉。

  在《无量寿经》上说,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的快乐是怎么回事呢?好比说,人世间的国王跟转轮圣王比起来,那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转轮圣王跟诸天的天王比起来,那也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那么天王的快乐跟阿罗汉灭尽定的快乐比起来,又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那么阿罗汉的灭尽定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比起来,又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所以极乐世界的快乐,它是胜于漏尽的安稳乐。

  娑婆世界的快乐,并不安稳。除非你修行佛法--拜佛、打坐,内心所产生的法喜,那种安定的法喜,才安稳。你说:我很喜欢吃面条,吃了以后感觉很快乐。不对,那种躁动相,有贪爱的烦恼在活动,不是真正的快乐。

  为什么说所受快乐如漏尽比丘呢?因为那种快乐是一种寂静相,随顺于涅槃相的一种快乐,不像娑婆世界跟贪瞋烦恼相应的快乐。

  极乐世界身心的快乐,是安稳性的快乐;安稳性的快乐不会障道,娑婆世界的快乐会产生障道,因为在快乐的过程当中夹带烦恼,所以佛陀才说:「富贵求道难」。富贵本身没有错,所有的外境都没有错,问题是你在富贵当中,会产生贪爱心,凡夫问题在这里啊。但是「富贵求道难」这句话,到了极乐世界就不成立,极乐世界的富贵还是可以求道,因为它那种快乐是寂静相;阿弥陀佛提供你充足的饮食、住处,给你身心很多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不会引生你的烦恼,是一种寂静的安乐。

  蕅益大师说:我们观察极乐世界,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它是一种美好的安乐相貌,又是一种解脱相貌。娑婆世界的安乐道跟解脱道,二者很难圆满具足-- --你要是快乐你就放逸;要追求快乐,就必须要牺牲解脱;你要解脱,就必须要减少饮食、减少睡眠,就要牺牲安乐。这是事实。不管你福报多大,你选择了快乐,你就牺牲了解脱,因为你要快乐,你一定会放逸;你若放逸的话,就没办法都摄六根,就没办法修行了。只有极乐世界能够把安乐道跟解脱道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你在快乐当中,念念的念佛、念法、念僧,这个是很特别的,是我们娑婆世界做不到的。

  所以从这一愿,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身心的快乐,还能够安稳的修道,这叫做身心安乐。这个地方是讲正报,身心世界没有老病的障碍,而且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安稳的快乐,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第五的「闻法欢喜」。前面是讲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报身心的情况;这一愿是讲圣道,你到极乐世界不只是快乐而已,还要能够增上,增上的主要因素当然是听闻佛法。那么我们看这个地方,极乐世界在学习佛法的相貌是怎么回事呢?它是随愿闻法:

  丙五、闻法欢喜(随愿闻法愿46)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消释

  前面对于极乐世界的观察: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而且它的住处,都是七宝所成,经常放出光明、衣食自然、身心安乐,这些都是属于有为的受用。这里正式讲到无为的圣道修学。

  极乐世界的菩萨,当他心中希望、或者需要听闻佛法时,马上能够自然得闻。很自然的,在整个极乐世界的五尘当中,包括他眼睛所看到的色尘,耳根所听到的音声等等,都能够很自然的听闻到所相应的法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讲得很清楚,极乐世界的五尘叫作「胜妙五尘」。娑婆世界的五尘是业感缘起,是有漏的业。因为我们过去在造业的时候,心中有贪爱的烦恼,贪爱当来的果报-- --为什么要持戒?因为希望透过持戒,让来生得到尊贵身;为什么要布施?因为透过布施,让来生有福报…这个贪爱的因,种下去之后,等到来生得果报,这个五尘就引生放逸。

  诸位看看佛法止观的书就知道,一个修止观的人,都必须都摄六根。就像打佛七,眼睛不能乱看,一旦乱看,你的佛号就念不好;耳朵也不能乱听,乱听的话,佛号也念不好了。禅宗门下修禅者,到了禅堂,话头一提起来,经行的时候,要是眼睛乱看,那个纠察师,啪!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个砖块是你的?」对啊,哪一个砖块是你的?他的目的就是打掉你的攀缘心!

  极乐世界的修行,不用都摄六根,你眼睛看看这朵花…诶,你智慧增上;耳朵听听这些音乐…诶,道业增上。因为极乐世界的整个佛法,都在五尘当中,自然得闻,它是殊胜微妙的五尘说法。眼睛看到的,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耳朵听闻的,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古德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等于是进入佛的大般涅槃-- --即以凡夫心,投佛觉海。你到佛陀的功德海,还要都摄六根吗?。

  所以极乐世界是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修学,我们在娑婆世界修学,就不是很自然,必须强迫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我们不能随心所欲-- ---我很想要看这个东西,不能看;我很想要听这个声音,不能听;修学圣道一定要把六根收摄,回光返照。

  接下来看,「具足五通」。这个五通牵涉到我们整个果报的妙用。阿弥陀佛当初的规划是认为,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有些人喜欢到十方世界去参学,所以他提供这个果报体,除了能够身心安乐、道业增上,还给具足五通,方便你亲近十方诸佛,果报体的功能特别强大。

  丙六、具足五通(神足无碍愿9)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消释

  「设我得佛」,假设我成佛之后,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不能够在很短暂时间,(「于一念顷」就是很短暂的时间当中),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这里的五通,是以「神足通」做代表,可能要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大家比较容易了解:娑婆世界的神足通,是由禅定生起的;一个具足三明、六通、大解脱的大阿罗汉,比方说目犍连、舍利弗尊者,他们的神通,能够飞越到一个佛国(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经典上说: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在听法的时候,想要测佛的音声到底可以传多远,就用神足通飞到另外一个世界,结果还是听得到佛的音声,但是却飞不回来,后来因为忆念佛陀的功德,才飞回娑婆世界。所以一个阿罗汉的神足通,只能够飞越一个佛国,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它所提供的果报体怎么样呢?可以让你遨游百千亿亿诸佛国。

  古德解释四十八愿时,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规划这五种神通的果报呢?有二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坚固我们的菩提善根。

  古德解释说,你有神通,有天眼通跟宿命通,可以预先知道众生的苦果,而厌离苦因;预先知道众生的乐果,而欣求乐因。你从神通当中,看到某个人造恶,当下即堕落到三恶道去;你也看到某个人布施、持戒,没多久就升到天界去。这时候,你对因果的道理,会更加的深信不疑。当然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话,但是经过实际的印证,信心更加坚定,能够加强你的菩提心,对你修行的动力是有帮助的。

  第二层意思是:能够亲近十方诸佛,积集福慧资粮。

  有人批评极乐世界是狭隘的思想,说:十方诸佛的国土你都不去,单单往生极乐净土,这不是自我设限吗?蕅益大师说,这样的说法不对!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十方世界!因为它的果报体,提供你遨游十方世界。为什么只选择西方净土呢?那是我们一个前方便,先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极乐世界有神通力,可以提供你到百千亿亿诸佛国,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等于往生十方世界;表面上你是生到极乐世界,但是你的果报体,却可以到十方世界参学;《佛说阿弥陀经》有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你去供养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当然为你说法。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你的所缘境是非常开阔的,因为它果报体的功能特别强大,我们今天只举神足通,其它的神通力也都是不可思议。

  总之,具足五通,对于我们善根增长、亲近诸佛、修学法门,带来很大的方便。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六)

果硕仁波切皈依开示

果硕仁波切:共修开示

果硕仁波切:三主要道(圣道三要)(1)

果硕仁波切:三主要道(圣道三要)(2)

 

后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四)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三)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二)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一)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前言代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