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论语禅:井有仁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论语禅:井有仁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突然听人告诉他:‘有人落井了。’他就马上跳进井里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救人奋不顾身前往,但也不要陷入井中。君子虽然可以被人欺骗,但也不要糊涂啊!”

  据朱熹《四书集注》“井有仁焉”中的“仁”当作“人”解释,朱熹说:“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所以仁者必须智勇双全,既要敢于救人,又要善于救人。

  按照朱熹的说法,人在井上才能救井下之人,如果跟着入井,不仅不能救人,自己也要同归于尽。仁者救人虽然可以奋不顾身,但不应该如此愚蠢。所以朱熹的意见是要智勇双全。

  我们认为,从孔子后面所说“可欺也,不可罔也”,这所谓“井有仁焉”应该是一个骗局,这是宰我向老师提出一个难以处理的“两难”问题。宰我认为这个社会骗子很多,做好事很有受骗的可能。因此,宰我就了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有人设计骗局,突然来喊叫“有人落井了”,实际并非有人落井,那么仁者是不是下井救人呢?孔子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如果说应该救人,就落入了圈套;如果不去救人,就不仁。

  孔子呢?回答得非常好,他不否定,也不肯定。仁者自然应该奋不顾身救人,可应该先想一个救人的办法,跟着落入井中怎么救人呢?陷于井中,那不是寻死吗?君子是可以被骗的,如果别人骗了他,他不知情,他就应该毫不犹豫去救人,但是跟着跳入井中,是救人吗?君子可以被骗,但是不应该如此糊涂吧?

  澫益禅师《论语禅解》:“此问大似禅机。盖谓君子既依于仁,设使仁在井中,亦从而依之乎?夫子直以正理答之,不是口头三昧可比。陈晏昭曰:‘宰我此问,深得夫子之心。盖在夫子,设使见人坠井,决能跳下井中救出。但此非圣人不能,不可传继,故夫子直以可继可传之道答之。如大舜方可浚井,以听父母之,彼有出路故也。若寻常孝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矣。’”

  澫益禅师说此问大有禅机,是因为世人私心杂念太多,仁心即被埋没。对于真正的仁者,无论是真的有人落井,还是一个骗局,都不是问题。如果是真的有人落井,仁者也能跳下井中去救人,遗憾的是宰我无法理解这种无我的境界。所以孔子就这样回答他。

  我们认为,孔子说“可欺也,不可罔也”,还有深意:君子不要被迷惑,做无谓的牺牲,但是君子在不知道真实情况时,由于行善心切,也可能被骗。君子的心是正直无染的,所以他虽然可能会被人所欺骗,但是最后吃亏的不是君子,而是骗人者。君子不骗人,但也可能被人骗。骗人者是小人,被骗者仍然是君子。

  《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管理水池的小吏)是小人,他骗了子产自己还得意洋洋,以为他骗了一个智者。而智者的仁心并非因为被欺骗就被埋没了,子产不知道鱼被他烹吃了,以为真的游入水中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去了,那就是放了它一条生路,所以子产感到很高兴,他的仁心也于是体现出来了,他并非受到欺骗,他的仁心就被埋没了。

  论语禅:

  杀身可成仁,骗人终骗己。

 
 
 
前五篇文章

论语禅:发菩提心

论语禅:述而不作

论语禅:平常心是“道”

论语禅:菩萨之忧

论语禅:菩萨之才

 

后五篇文章

论语禅:静定则寿

论语禅:求神不如求己

论语禅:契理契机

论语禅:善恶报应看三世

论语禅:文与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