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易经离卦与曹洞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易经离卦与曹洞禅
陈荣波
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
页224~244
--------------------------------------------------------------------------------
224页
提 要:
壹、前言:指明格义学对佛学的研究帮助很大。
贰、易经离卦本义:即说明“离”卦具有光明和富丽的
意思。
参、曹洞禅要义:其要义为“正偏回互”与“五位正偏”。
肆、从易经离卦阐明曹洞禅的微言大意:分易经离卦的
结构和本义两方面去阐述之。
伍、从曹洞禅透视禅宗的本来面目:分五位宗旨与其宗
风两方面去透视禅宗的真正面目。
陆、结语:易经离卦与曹洞禅皆具有光明正大的内在辩
证精神,其目的在于“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中庸第一章)。
壹、前 言
一种文化之所以伟大与悠久,莫非在于它具有事事无碍
的圆融性与函盖乾坤的广摄性。我们回想一下,中国文化之
所以博大精深,其因安在?我认为不外乎它具有圆融性与广
摄性。无可厚非,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是以儒、道、佛三家
为其核心。它不仅继承中国古代优良传统的儒道二家思想精
义,而且也融和外来的佛家奥义,构成了全世人所景仰、所
倾慕的中国文化。
现在,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提出的,就是外来的佛教于后
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后,为何会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
而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份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得力于格义
学。何谓格义学呢?我引用范寿康先生的一段话说

225页
明如下:“据慧皎高僧传记载,从后汉到魏为止的所谓高僧
完全是译经僧,值得称义解僧的殆无一人。可见在于那时,
国人对于佛经意义还不能真正了解。等到魏末以后,当时的
学佛者都用老庄所谓‘无’来说明佛经(尤其是般若部经典)
所谓‘空’。这叫做‘格义’。”(注1)因此,“格义学”
是以外典(老、 庄、周易)来说明内典(佛经)的奥义。它在
魏晋南北朝期间对佛典的阐述帮助很大。迨至唐朝,佛学落
叶缤纷,大放异彩,因而提高了佛教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
当时有所谓十一大宗派之说法(注2),其中禅宗是属于教外
别传,其目的在于“明心见性”。太虚大师说:“中国佛学
的特质在禅。”(注3)可见此宗在中国佛学上扮演了举足轻
重的角色,值得后世人加以探讨与发扬。
禅最初是达摩于梁武帝年间从印度传入中土,代代相传
,直到六祖慧能始正式奠立了中国禅的特质,进而发展为一
叶五花(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等五宗)。(注4)目
前尚存者,只有临济与曹洞二宗。临济宗提出“四料简”,
以“棒、喝”见称,其施教方式偏重于行动上的开导,态度
较为活泼、生动;而曹洞宗则提倡“五位说”,以“回互”
著称,其施教方式是“行解相应”,态度较为稳健、缜密。
笔者在辅大博士班研究期间深深的体会到曹洞宗(曹洞禅)的
“五位说”不仅具有哲学的辩证精神,而且与易经离卦义理
相互辉映。因此,我愿站在格义学的立场,从易经离卦来阐
明曹洞禅的微言大义,进而透视中国禅的真正面目。倘有不
妥之处,敬请指教与斧正。

贰、易经离卦本义

(一)何谓易

易经是我国六经之群首(注5),一向为孔子所乐道。相
传孔子作十翼(注6),其用意在于阐扬易经洁净精微之道,
以便应用于实际人生。它可说中国一部讲述天人合一的生命
哲学。

226页

什么叫做“易”?系辞上传:“生生之谓易。”(第八
章)孔颖达注易云:“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特称。自
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生,孚萌辟类,亭
毒辟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
,谓之为易,即变化之义。”(注7)由此可知“易”最基本
的意义就是指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和创生不已而言。它含
有变易、简易和不易等三种内涵。
易经很明白的指示我们,易之道在于“惧以终始,其要
无咎。”(系辞下传第十一章)那么,我们学易的目的在以无
咎为旨归,因此,我们时时刻刻应该警惕自己,慎言慎行,
彰往察来,知微见著(注8),就能逢凶化吉,无往而不利矣


(二)何谓离卦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卦”?“卦”是指“悬挂
物象,以示于人”而言。相传八卦是由伏羲观察自然现象所
归纳出来的其本符号,很符合现今的科学实证精神。系辞下
传云:“古者包牺(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第二章)
即为明证。此八卦是干□,坤□,震□,艮□,离□,坎□
,兑□,巽□等,分别象征天、地、雷、山、火、水、泽、
风等八种基本自然现象。后来,文王觉得八卦不够使用,因
而重卦,变为八八六十四卦,以囊括宇宙间一切事物之变化

接著,我们来谈离卦的意义。根据说卦传的记载:“离
也者,明也。”(第五章)又云:“离,丽也。”(第七章)因
此,“离”字具有光明与富丽的意思。从单卦来看,它是由
二阳一阴所构成,其中一阴居中,两阳在外,其象中虚外明
;如从重卦来看,两离相重,为上下通明之象,这就是离卦
的意义。现举实例说明其理象,分叙于后:

227页

(1) 离为火:离代表火,表示火具有向上发展的特性。
序卦传说:“离上而坎下也。”正是此意。譬如把水装在鼎
内,火在鼎外,水就会煮开沸腾,象征著光明、既济之意。
(2) 离为日:离代表太阳,它能照明万物。系辞下传第
一章云:“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说卦传第五章:“相见
乎离。……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此两段话莫非说
明太阳大公无私,普照万物。
(3) 离为雉:离代表彩羽的山鸡,其色艳丽夺人,象征
文明外著的意思。
(4) 离为目;离代表眼睛,它能明察秋毫,洞见入微,
不漏一丝,象征明理达物。
(5) 离为中女:离代表中女,年青美貌,有热情,讨人
喜爱,象征生机活泼、有朝气、有活力。
“离”字除了上述五种理象之外,它也能代表电、甲胄
、戈兵、鳖、蟹、嬴、蚌、龟等等自然现象。凡是内柔外强
、内明外刚、光明正大或美丽显耀的事物,都用离卦表示。
总之,易经离卦是阐明自然界中光明正大的事物,其目
的在教人明理,处处要以真诚、明理达用、有始有终为立身
处世的准则。其意既深且钜,耐人寻味不已!

参、曹洞禅要义

禅宗在原则上是言亡虑绝,不可言说的。但为了“应机
与法”,不能完全离绝语言文字。我们可在大藏经中找到禅
宗语录约有二千多卷,其对话方式是本著「语忌十成”的精
神,采取“绕道说禅”,依学人的根机之不同而个别施教之
。俗语说得好:“药无好坏,对症者良。”就是这个道理。
曹洞宗的建立者是洞山良价“公元八○七~八六九年”
和他的学生曹山本寂(公元八四○~九○一年)两人。洞山良
价澈悟自性(佛性)之后,觉得慧能所倡导的“顿悟”法门,
不是凡人所能做得到的,于是他就揭橥“

228页

五位”的方便法门,广接上中下各种不同根器的学人,后来
获得他的大弟子曹山本寂之大力支持与弘扬,便发展为万古
流芳的曹洞宗。(注9) 由于此宗是自六祖慧能所发展出来的
一个宗派,又称之为曹洞禅。
曹洞禅思想的主要渊源是来自于石头希迁的参同契和云
岩昙晟的宝镜三味。其根本要义就是主张“正偏回互”与“
五位正偏”。现分述说明于后:

(一)正偏回互

什么叫做“正”呢?洞山良价解释“正”就是太一、绝
对。它是一切的根源。我们的认识心无法把握它或限定它。
它像油漆一般的黑,不停地、永恒地在运动变化之中。它相
对应于石头希迁所谓“理”或“暗”,代表本体界,佛学称
为“真空”(true emptiness)。洞山良价用黑圆圈“●”来
表示之。
至于“偏”的意义,洞山认为“偏”就是指相对者、杂
多而言,代表现象界。它是从本体界来到现象界,普及于万
物。这相对者(现象界)就是石头希迁所谓“事”或“明”,
用白圆圈“○”来表示。这里所谓现象界是指与本体界有相
关连的本体界而言,佛学称之为妙有(marvelous existence
)。
最后,我们谈到“回互”的意义,简单的说,是指相互
关连、相互合摄而言。石头希迁说:“门门一切境,回互不
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注10) 他把万物划分
为“回互”和“不回互”两种功能。例如说水在鼎内,火在
鼎外,水开沸腾,则两者相反相成,便称为“回互”;反之
,如火上水下,则两者互不相辅相成,称之为“不回互”。
因此,我认为洞山良价(简称洞山)所谓“正偏回互”就
是说“正中有偏、偏中有正”的意思,强调正与偏两者虽然
是相反,但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五位正偏

229页

本体界(正)与现象界(偏)的统一,是曹洞禅五位的基本
概念。我们用“中”一概念把“正”与“偏”连贯起来,构
成曹洞的“五位正偏”之思想。
何谓“位”呢?就是指的步骤、阶段或过程。五位是洞
山提供禅师用来协助证道者开悟的方便法门,分为五个阶段
:“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
兼中到”,其进展过程具有哲学之辩证精神。现分述于后:

(1)第一阶段(正中偏):所谓“正中偏”是说在“正”
中带有“偏”,指出证道者对真理的把握朝向于现象界去寻
找自我的本来面目(佛性或自性),反而忘了自我便是本体 (
真理)。 洞山曾对此一阶段做五位颂云:“正中偏,三更初
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这说明证
道者虽然具有一分智德,但仍有余习未断,不能真正找到自
我,犹如在三更初夜相逢时,不免有旧日之嫌而不敢相识之
意味。此阶段的变化过程是从本体界走向现象界。其图象黑
多白少“□”,上部为黑,代表“理”,下部为白,代表“
事”总之,此位是处于一种全理即事的阶段。
(2)第二阶段(偏中正):所谓“偏中正”是说正“偏”
中带有正,表示证道者舍弃现象而走向本体,也就是一种舍
事入理的意思。其运动方向是从现象界转向本体界,图象为
白多黑少“□”,上部为白,代表“事”,下部为黑,代表
“理”。洞山五位颂云:“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
迷头犹认影。”这说明证道者透过虚幻现象的经历之后,体
会到迷悟是由自己所生的,因而反求诸己。孟子说:“万物
皆备于我矣,反省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这是一种内
在心灵的自我提升。
上述二个阶段(正中偏与偏中正)说明本体界与现象界的
相互来往。我们期望在第三阶段把此两者的相对性统一起来
,融合为一体。

230页

(3)第三阶段(正中来):在这一阶段中,不偏袒于一边,
无所谓相对情况出现。所谓“正中来”是说证道者虽然他已
达到真空(本体界)的境界,但不能死于本体界,必须从本体
界走向现象,以便行善布施。可是,此一位虽然具有转向现
象界的意图,但尚未来到现象界。洞山五位颂:“正中来,
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永
觉元贤禅师注解说:“正中来一位即是得法身,亦即是正位,
前半分是转功就位,后半分是转位就功。”(注11)因此,此
位具有双重意义:一、前半部是“转功就位”,表示由现象
界证入于本体界,也就是说由般若德证入法身德。二、后半
部是“转位就功”,表示想从本体界来到现象界,发挥妙有
的功能,但尚未来到现象。不过,它仍具有发展到现象界的
潜能性(potentiality)。我们用内黑外白的圆圈“⊙”表示
之。
(4) 第四阶段(兼中至):此一阶段超越了前一阶段,真
正地来到现象界。“兼”一字是指的周遍普及的意思。所谓
“兼中至”是说证道者要充分地发挥妙有的慈悲心肠,普渡
众生。洞山五位颂:“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
,宛然自有冲天志。”因此,在此一位中,是表现以体涉用
,为众拔苦予乐的救世精神。其图象为纯白之圆相“○”,
表示功位齐彰。
(5) 第五阶段(兼中到):洞山五位颂:“兼中到,不落
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裹坐。”此一阶
段更超越前一阶段,表示理事双泯的最上一位,其意是说证
道者到现象界普渡众生,俟至大功告成,必须摄用归位,消
融相对于绝对之中。其图相为纯黑之圆相“●”,其因在此

由上所述,我们发觉到曹洞禅的五位正偏具有辩证精神
,其辩证程序说明于下:洞山首先提出“正中偏”一位表示
人初生具有一种“知有”(认知真理的能力),向外寻求真正
的道体,类似于黑格尔所说的“正”(thesis),到了第二位
“偏中正”时,感觉自己向外求解脱是无济于事,然后转向
内心求证悟,类似于黑格尔的“反” (anti-thesis)。它可
说是“正中偏”一位的一种扬弃(否定并提升)作用。接著,
来到第三位“正中来”时,把

231页

前二位契合于“真空”之中,证入于道体,这就是黑氏的“
合”(synthesis)。然后,再以“正中来”一位作为新的“
正”,由大智起大悲,从道体中转身出来,以便进入于现象
界,生起妙有的救世心肠,但尚未到现象来。俟至从道体出
来之后,真正进入现象界,以便勘验自己真正所修行的功夫
到底达到怎样的程度,洞山便称此为“兼中至”。此一位是
从圣入凡,为世人现身说法。如果此位对前一位(正中来)来
讲,它可视为一种“反”的超升。如果说我们已为人服务达
成任务之后,必要再由现象界返回到本体界来,消融相对关
系,以其实践“悲智双运”的无余涅槃,此位相当于黑氏最
终极的“合”----“绝对理念”。照此类推,如果你自己真
正达到“兼中至”的境界,你就是“佛”,就是人人敬仰的
释迦牟尼佛。
总之,虽然曹洞禅的“五位”具有黑格尔的辩证精神,
但不像黑氏自缚于思辩之中。因为曹洞的“五位”重点在于
实证与实践。假如你已证入道体,你就可把这权宜的方便法
门----“五位”舍弃,而不再执著于“五位”之名相了。

肆、从易经离卦阐明曹洞禅的微言大义

杜墨林(Heinrich Dumoulin) 先生说:“曹洞禅具有哲
学的辩证精神,与易经的生生之息很相似。我们与其说曹洞
禅为印度禅,勿宁说它是更有浓厚中国哲学的中国禅。”
(注12)因此,我想从易经离卦的结构和本义两方面来阐明曹
洞禅的微言大义,现分述如下:
(一)从易经离卦的结构辨正曹洞禅的五位正偏(注13)
曹洞禅的“五位正偏”受到先师云岩昙晟(简称云岩)的
“宝镜三昧”影响很大。然而,“宽镜三昧”一文是洞山亲
印证于云岩而密授于曹山的传心法门。此文中所谓“离六爻
、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

232页

如金刚杵”等构成曹洞禅“五位正偏”的准绳。此一文在于
指明我们只要把握住离卦一卦中的六爻结构变化,就能洞烛
此“五位正偏”的妙趣,不必另立五个卦以配示。我分错误
与正确两种看法,分述于后:
1、错误的看法(以洪觉范大师的诠释为代表)(注14)
洪觉范大师在智证传上说:“离,南方之卦,火也,心
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第二
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兑也
□,此之谓叠为三也。下巽上兑又成一卦大过也□□,下兑
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此之谓变成五也。”(注15)
洪大师是以离卦为主,由离卦中之爻,按照排列次序之
不同,配成另外四卦(巽、兑、大过、中孚)来配示曹洞禅的
五位,未免牵强附会。现在,我把他所解释的排列次序列表
如下:

(八卦图
略)

从右表可看出洪大师解释之错误。第一、他用五卦(大
过、中孚、巽、兑、重离)来配示五位(正中来、偏中至、正
中偏、偏中至、兼中到),改“兼中至”为“偏中至”,并
相对于“正中来”,以显示其间回互作用,又以“正中偏”
与“偏中正”相对,以示回互,然后把“兼中到”一位独居
其后,这是大错特错。因为“正中来”一位是“天然尊贵”
,为其他四位之枢纽,犹如五方之中,五行之土,怎能有配
对呢?这在说理上显然是不对的。第二、他用“偏中至”配
对于“正中来”,以及用“正中偏”配对于“偏中正”,确
是违背云岩所谓“如荎草味,如金

233页

刚杵”之原意 (注:详细内容留在下面正确的看法一节中讨
论),暖味五位之旨趣。第三、“正中来”的图相是圈内黑
相、圈外白相“⊙”,而“偏中至”(原意应为“兼中至”)
是纯白之相,两者不能相配对成回互之作用,再则,“兼中
到”是纯黑之相,而“偏中至”(应为“兼中至”)是纯白之
相,两者本来应当回互,可是洪大师未如此做,反而把“兼
中到”一位独放在后面,未与“兼中至”相配对以示回互,
这是不对的。
由上所述,我们不必像洪大师用五卦配具五位,因为重
离一卦本具五位之义。它可由一卦的六爻回互,变成五位,
不必另立五卦。因此,我们可知五位在重离一卦的解释中是
一种互爻,而不是一种互卦。
2、正确的看法(以荆溪行策的诠释为代表)
现在,我举荆溪行策的三个图表加以说明(注16),分述
如下:
a、二喻显法图说:
宝镜三味说、“如荎草味,如金刚杵。”其意是说重离
一卦本具足五位,如同荎草本身具足五味(咸、苦、甘、酸
、辣), 而且五位的排列形状状又如同金刚杵首尾俱阔而中
狭、首尾俱虚而中实一样,不仅使“正中来”位居其中,而
且也使“正中偏”与“偏中正”,以及“兼中至”与“兼中
到”等两者双双彰显回互之作用。其图形绘示如下:
在图(一)中,它是用一五草之具五味来比喻一卦具足位
,不必另立五卦或十卦来配示五位。而在图(二)中是以金刚
杵的形状----“首尾俱阔而中狭,首尾俱虚而中实”来说明
五位之排列次序。

234页

(图
略)

235页

我们从上述的两个图表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五位的“正
中来”如同五行(金、木、水、火、土)之土,位在中央,妙
挟前后四位二对。而前二位(正中偏、偏中正)是为法中头阔
,二位并融,叫做真般若。后二位兼中至、兼中到)是为法
中尾阔,是从正中来一位转身出来,叫做真解脱。但是,“
正中来”此一位统前摄后,独一无侣,理事智行,体用权实
入此位中,皆悉如如,为法中腰狭,叫真法身。但是它们的
关系是非常密切。就以宝杵来说,如举一头,则腰尾连属,
或举一腰则头尾俱来,同理,举一尾也是一样。所以,我认
为荆溪行策的解释是合乎曹洞禅“五位”之原意。

b、三叠分卦图说:

(图
略)

此图是以重离六爻一卦分为三叠来说,以表示三德 (般
若德、法身德、解脱德)。 三叠之构成是由初爻与二爻两爻
合成为初叠,顺象为正中偏(□),互象为偏中正(□),这初
叠代表般若德,以三和四两爻合为第二叠,表示“正中来”
一位,其爻都是纯阳无阴,其中第四爻阳居阴居,显示正偏
互叶之作用,代表法身德,最后以五和六两爻合为第三叠,
互象为“兼中至”(□),顺象为“兼中到”(□),表示解脱
德。它用内卦三爻阴阳各住各位

236页

为“自受用三昧”,而外卦三爻,阴阳易位,成为“他受用
三昧”。所以,三叠分卦图说是说明一卦六爻,各分成三部
,每部份是由两爻组成一叠,共有三叠,各表明三德,这就
是宝镜三昧所谓“叠而为三”之本义。

c、五变成位图说:

(图
略)

此右图是说明“变尽成五”的道理。所谓“变尽成五”
是一种“易卦”而不是一种“易卦”。如果我们以“易卦”
来诠释五位时,便会误用五卦配示五位,结果位次混乱,图
相不合。所以,洪觉范的解释必然是错的。
总上所述,我们从荆溪行策的“三个图说”来看,曹洞
禅的“五位正偏”应该是指“正中偏”、“偏中正”、“正
中来”、“兼中至”、“兼中到”等五位。这是勿庸置疑的


(二)从易经离卦本义阐明曹洞禅的微言大义

我在前面曾经说过易经离卦的目的是教人明理。如果我
们从此卦本义去阐明曹洞禅的微言大义,我相信这样做会对
曹洞禅增添无比的光彩。现分五点陈述于后:
1、具有光明正大的涵义
离卦象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因此,离卦具有光明与富
丽的意思。此卦是以“光明正大”为依归。而曹洞宗“五位
”的“正中来”所强调的“真空”境界与离卦的光

237页

明之义是相互吻合的。因为“正中来”是融合“正中偏”与
“偏中正”于绝对的本体界之中,呈现一片喜乐与慧智。它
有如一把宝剑斩断“无明”的祸源----贪、嗔、痴三毒,化
三毒为三学(戒、定、慧),让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与价
值,进而转向现象界来普渡众生,实践佛陀大智大悲的宏愿
。因此,曹洞禅的“五位”是以破邪显正(即以光明消灭黑
暗)为其辩证之枢纽,可以说它具有光明正大的微言大义。
2、具有谦柔圆融的涵义
八卦取象歌:“离中虚。”为何离卦会中虚呢?因为离
卦(□)代表火。由于火性燥烈,须在中位配以阴爻,以柔调
顺,发挥刚柔相济的圆融作用。所以我们说离卦的象是一种
吉象,其因在此。然而,曹洞禅用重离(□□)一卦来诠释五
位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此一大成卦中的内卦阴阳各住各
位,彰现一种自受用三昧,并用外卦阴阳易位的谦卑悯人精
神,来表现一种他受用三昧。它强调人不仅要自渡,而且更
要渡人。所以说,曹洞禅的“五位”具有谦顺圆融的微言大
义。
3、具有生生不息的涵义
系辞下传第一章:“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是
讲变易之道的学问。它具有绵延不断的永恒性与创造性。我
们可看到易经六十四爻的每一爻都是由六爻所构成,每一爻
代表一种时空的变化,其变化的过程是由下而上,生生不息
,其目的在于化生万物。可是曹洞禅的“五位”也具有生生
不已的创健精神,其变化过程是:“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添加。其目的在于
体悟自性,利己利人。它真可与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程序相
媲美。所以说,曹洞禅的第三个微言大义就是生生不息,利
物济人。
4、具有中正和谐的涵义
惠栋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注17)
易经是讲时中,讲中正。所谓“中”是指在一大成

238页

卦中的第二爻和第五爻而言。如果在第二爻和第五爻中,阴
居阴位,阳居阳位,便称为中正,例如在一卦中的六二和九
五便是。现在,我们看重离一卦中有中正(六二)之出现。例
如离卦彖曰:“柔丽乎中正,故亭,是以畜牝牛吉也。”六
二爻辞:“黄离元吉。”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即
为佐证。所以,离卦是吉卦。我们看曹洞禅的“五位” (正
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都是用“中”把
它们贯通起来,使其达到中和的地步。洞山认为证道者只要
在其每一位确实认得此真我,就能明心见性,纵横自在了。
总上所述,曹洞禅所提出的“正偏互叶”的思想是一种执中
之道。无疑地,曹洞禅确具有中正和谐的微言大义。
5、具有悲天悯人的涵义
离卦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离
卦爻辞:“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象曰:“六五
之吉,离王公也。”离卦很明白地指出伟大的圣人必须体会
日月普照大地之大公无私精神,然后为民谋福利,如此才算
为名符其实的伟大圣人。说卦传第五章:“离也者,明也,
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明而治,盖
取诸此也。”就是表明此种精神。可是曹洞禅“五位”中第
四阶段(兼中至)具有离卦六五悲天悯人的救世胸襟。因为在
此位中是以慈悲为怀,随时随地为人解黏去缚,以便成就完
美的人格。
综括的说,曹洞禅的五位思想的确与易经离卦的理论很
类似。由于我们用易经离卦本义来阐明曹洞禅的微言大义,
使得曹洞禅的内涵显得更充实与圆满。

伍、从曹洞禅透视禅宗的本来面目

我在此一节中分曹洞宗的五位宗旨与宗风两方面来透视
禅宗的本来面目,分述于下:
(一)从曹洞禅的五位宗旨来说

239页

曹洞禅的“五位说”是一种权宜的方便法门,有如指月
之指,捕鱼之筌。假如我们能够证入本体,与本体合而为一
,那么,我们可以把它舍弃。湛然老人说:“洞山五位之旨
,在于教人者。”(注18)正受老人也说:“祖师初设五位大
意者,令学者证得四智之大悲善巧也。”(注19)洞山的本意
在于教人深究心地,发掘“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的真
正面目----“自性”。曹洞禅所提出的“五位”之目的莫非
在于澈悟“这个”(即自性)。湛然老人解释说:“洞山五位
宗旨不难看,只要会得这听法的人,其正偏、君臣、功勋、
内绍、外绍、则一泻而下,盖洞山之意,乃借五位逼出最上
一位,下语要忌触讳,当机要责回互,盖要你暂刻忘却此五
位,在下语当机时,又要忌讳回互;则此最上一位,不但不
能记却,而且相应矣,总是教你绵密保任此我。”(注20)从
上面一段话,很明显地说明出曹洞禅所谓各种五位之宗旨在
于以“正偏回互”的旁敲侧击法,使人真正体悟禅宗的本来
面目----“这个”或自性,然后好好地去维持它、去充实它
。总之,曹洞禅所设此五位之境是使经历此境之人能细明其
道理,进而透视禅宗的真正面目。
(二)从五位宗风来看
曹洞禅的五位宗风是言语细密、不乱泄机锋。我们在前
面已提过禅体是不可说的。如果用语言直接说出,便不是真
正的禅体。因此,洞山只好用象征性、否定式的语言文字很
谨慎地暗喻此种禅的道体----“自性”。现各举洞山与曹山
的公案说明于后:
(1)僧问:“和尚违和,还有不病者(注:自性)
也无?”师(洞山)云:“有。”僧云:“不病者,还
看和尚否?”师云:“老僧看他有分。”僧云:“未
审和尚如何看他?”师云:“老僧看时,不见有病。
”师乃问僧:“离此壳漏子(注:身体),向甚么处,
与吾相见?”僧无对。师示颂云:“学者恒沙无一悟
,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
步。”(注21)

240页

在上面的一段话中,洞山以象征性的语言很亲切地循循
善诱,使人慢慢地澈底开悟。洞山认为任何一个人要证入这
个不病者----自性,他就必须打破形骸和意识的我,而回到
清净晶莹的自性,以冀求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2)僧问:“世间甚么物最贵?”师(曹山)云:
“死猫儿头最贵。”僧云:“为甚么死猫儿头最贵?
”师云:“无人著价?”(注22)

在此一例子中,曹山用“死猫儿头”的象征性语言,一
方面用来突破论理性的束缚,另方面暗喻这个道体----“自
性”。换句话说,曹山是用破斥相对性(如贵贱)的语言方式
来显示绝对的自性。
(3)僧问:“如何是正问正答?”洞山答:“不
从口里道。”(注23)

洞山在此一公案中是用否定式的象征语言来表明自性是
超越肯定和否定两方面,不要从论理的分析去加以判断之。

从上面三个公案中可看出洞山和曹山二人所使用的语言
是何等细密!何等稳健!让人有沐如春风,获得无限的法喜

总之,禅字是强调语忌十成,因为第一圣谛是不可说。
一说便会落于相对性的分别心,产生偏执之不良现象。所以
曹洞禅(如洞山和曹山)在接引人时,说话特别注意到不敢触
讳,“如虎之缺,如马之馵”(注24),如此才能让人澈悟禅
字的真正面目。

陆、结 语

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以儒、道、释为其
中心。由于后来“格义学”的兴盛,带动了国人对佛学之研
究,促使中国文化的内容更为茁壮,更为丰富。这是可喜的
现象。

241页

我在此篇文章的讨论中,可明白的看出易经离卦讲“光
明”与曹洞禅讲“回互”是相得益彰。我们从易经离卦的观
点去阐述曹洞禅的思想内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因为两者
都具有光明正大的内在辩证精神,务使万物欣欣向荣,达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的境地。
这说明了它们值得我们加以探讨与阐扬之所在。
总之,曹洞禅所提出的“五位说”,是要人透过“文字
般若”,直接契合正觉,而把握住禅的内在精神;真、善、
美的结合。最后,我想借此次阐明的机会,愿人人都能点燃
起生命之火,照亮人生,造福人生。这不是一个多彩多姿的
人生吗?

注 解


(注 1) 范寿康著 中国哲学史纲要 第一四五页 台湾开
明书店印行 民国六十八年二月台八版。

(注 2) 十一宗就是毗昙,俱舍、成实、三论、禅、天台、
华严、法相、净土、律、密等十一个宗,其中,毗
昙、成实的理论,在隋唐以前已告完成,以后殆无
进展,其余九宗,则发端于隋唐以前,完成于隋、
唐之际。

(注 3) 太虚大师著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第一页 收集于张
曼涛教授所主编的禅学论文集(禅学专集之二) 大
乘文化出版社印行 民国六十五年十月初版。

(注 4) 六祖慧能揭橥“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的口号,用
直截了当的直指心性之方式,打破传统执著文字的
语言障,进而直接契合于佛的正觉。这在中国佛学
史上是一大创举,构成中国禅的特质。

(注 5) 六经是指易、礼、乐、诗、书、春秋而言。除乐经
外,通称五经。

(注 6) 十翼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
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相传十翼为孔子所
作,但方东美教授认为

242页

十翼是孔子及其弟子集体创作而成的。它代表了儒
家的思想。

(注 7) 参阅罗光著 中国哲学思想史(一) 第六十页 先
知出版社 民国六十四年八月十五日

(注 8) 系辞下传第五章解释“几”如下:“几者,动之微
,吉之先见者也。”所谓“几”是指的生命将生之
时。

(注 9) 吴经熊认为“我们之所以称本宗为曹洞,而非洞曹
,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比教师更重要,而是由于学生
所住持的曹山,和六祖的曹溪同一个曹字,因此为
了尊崇六祖,所以叫做曹洞。”(禅学的黄金时代
吴怡译 第一百六十七页 商务印书馆印行 民国
六十年四月三版)

(注 10) 宋沙门道原撰 景德传灯录 第二二五页 石头迁
参同契一篇

(注 11) 禅宗集成第二十二册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十七
第一四八七三页

(注 12) Se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after the
Sixth, Partriarch Heinrich Cumoulin, S. J.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with Additional
Notes and Appendices by Ruth Fuller Sasaki
P.24 New York 1953

(注 13) 曹洞禅的五位种很多,例如洞山的五位正编,五位
功勋,四宾主,曹山本寂(简称曹山)的五位君臣,
石霜庆诸的五位王子,长芦了“四转功”,岩头全
豁“四藏锋”、太阳玄的三句,天立觉的四借等等
,它们是用来接引学人的方便法门,彼此之间是相
通的。现只举洞山的五位正偏为其代表。

(注 14) 洪觉范大师是宋代临济宗的后嗣,又名寂音,著有
智证传、林间录、禅林僧宝等书。

(注 15) 禅宗集成第一册 宋寂音尊者慧洪觉范撰 门人觉
慈编 智证传 第三八四页 艺文印书馆 民国五
十七年十二月再版

(注 16) 禅宗集成第一册 宝镜三昧本义 荆溪释 行策述
第四二七至四三八页 艺文印书馆 民国五十七
年十二月再版

(注 17) 惠栋著 易尚时中说易汉学 读经解本 卷七第四
页并参阅罗光著「中国哲学思想史”(一) 第一○
六页 先知出版社 民国六十四年八月十五日

(注18 ) 湛然老人著 心灯录卷四 第三十四页 自由出版
社 民国六十年二月出版

(注 19) 禅学大成第五册 五家参详要路门 东岭编 第十
八页

243页


(注 20) 同注十八

(注 21) 禅宗集成第十三册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第九
○六○页

(注 22) 禅宗集成第十三册 抚圻曹山元证禅师 第九○七
六页

(注 23) 同注二十一第九○五八页

(注 24) 禅宗集成第一册 宝镜三昧本义 荆溪行果 第四
二七页
主要参考书目

1、禅宗集成部份:(艺文印书馆,民国五十七年十二月初版)
(1)第一册:
(a)智证传宗寂音尊者慧洪觉范撰
(b)宝镜三昧本义 清荆溪释 行策 述
(c)宝镜三昧原宗辨谬说 净讷 述
(2)第四册:
(a)宗门玄鉴图 明虚一撰
(b)禅宗直指一卷 明石成金著
(3)第十三册:
(a)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一卷 日本慧印校订
(b)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一卷 日本慧印校订
(4)第二十二册: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二十六、二十七
及二十八。

244页

2、禅学大成部份:(中华佛教文化馆印行)第五册 五家参
详要路门 东岭圆慈编 民国五十年七月十日出版
3、人天眼目 沙门、仁□著 新文丰出版 民国六十二年
十二月初版
4、艺海微澜 巴壶天教授著 广文书局印行 民国六十年
十月初版
5、禅 释圣严著 中华佛教文化馆印行 民国六十八年三
月初版
6、星云大师讲演集(一) 释星云讲 佛光出版社印行 民
国六十八年三月初版
7、公案禅语 吴怡著 东大图书有限公司 民国六十八年
五月初版
8、心灯录 湛愚老人著 自由出版社印行 民国六十年二

9、禅学的黄金时代 吴经熊著 吴怡译 商务印书馆 民
国六十年四月三版
10、佛教与佛学演讲集 释圣严著 中华佛教文化馆印行
民国六十八年三月出版
11、神学论文集(禅学专集之二) 张曼涛主编 大乘文化出
版社印行 民国六十五年十月初版
12、易程传 宋程颐撰 易本义 宋朱熹撰 世界书局印行
民国六十一年四月再版
13、中国哲学思想史(一) 罗光著 先知出版社发行 民国
六十四年八月十五日
14、易经的科学体系 江公正著 中国文化出版社印行 民
国五十五年八月
15、六祖坛经研究论集(禅学专集之一) 张曼涛主编 大乘
文化出版 民国六十五年十月初版
16、The Golden Age of Zen, John C. H. Wu, The
National War College, Taiwan, 1967
17、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Zen, Heinrich Dumoulin,
S. J. New York, 1953
18、The Way of Zen, Alan W. Watts, New York, 1963
19、哲学三慧 方东美著 新中国出版社印行 民国五十七
年十月初版
20、大易哲学论 高怀民著 成文出版社 民国六十七年六
月初版

 
 
 
前五篇文章

元初临济僧人--海云的禅法和思想

从观心法门看天台心性学前后期之嬗变

牛头法融及其禅法

天台哲学的原理

炳灵寺169窟无量寿佛龛所涉之义学与禅学

 

后五篇文章

北宋初年天台教籍重归中土的史实

正法的代表:准提咒--兼谈般舟三昧行法与准提法门之关系

民初法相學風札記

努钦 佛智著《禅定目炬》汉译(第一章)

三种华严经的传世对佛学的贡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