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贾岛寓居青龙寺法乾寺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贾岛寓居青龙寺法乾寺考

  赵目珍

  内容摘要:贾岛是我国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一生中曾与其从弟无可多有来往,并且在长安时尝寓居于无可的精舍之中。文献中记载贾岛曾与无可一起寓居于长安的青龙寺和法乾寺,但是文献记载多有舛误,也没有辨明真伪。本文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贾岛寓居于青龙寺和法乾寺的事迹做了考证。

  关键词:贾岛 无可 青龙寺 法乾寺

  贾岛,晚唐著名诗人,字浪仙,范阳人。曾为僧,名无本,后人曾以“诗僧”目之。唐代“诗僧”无可,是贾岛的从弟,在中国文学史上声名不显,但其在我国的晚唐时期也是一位颇有诗名的僧人,尝被称誉一时。贾岛的一生中曾与无可多有来往,并且在长安时尝寓居于无可的精舍之中。关于二人之交往的事情,从二人诗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窥见。如贾岛有《就可公宿》、《送无可上人》[1]等数诗(见《全唐诗》卷五七二、五七三);无可有《秋寄从兄贾岛》、《吊从兄岛》等诸诗(见《全唐诗》卷八一三、八一四)。另外,其他诗人的很多诗篇也可参证,比如雍陶的《同贾岛宿无可上人院》(《全唐诗》卷五一八)等。另外,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以下简称《才子传》)对二人的关系和交往也略有述及。但是,关于贾岛寓居无可精舍的事,各书所载略有出入。本文结合相关的材料略加考证。

  一.同居青龙寺考

  《才子传》卷六《无可传》云:“初,贾岛弃俗,时同居青龙寺。”[2]则无可早年与贾岛尝同居于青龙寺中。但因无确切资料可以证实,故而各书大多都不予记载。如两《唐书》中的《贾岛传》,史家因叙史之故多持慎重态度,俱不载此事;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不载;苏绛《唐故司仓参军贾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为朋友隐,亦不载。唯《才子传》一书因为兼收野史逸闻,故而有所叙录。非但如此,对于贾岛入青龙寺一事《贾岛传》中还有较详尽的记载:“岛……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2]这是贾岛曾居青龙寺的重要证据。另外,贾岛诗中还有数首提及青龙寺,如其《题青龙寺镜公房》(《全唐诗》卷五七二)、《题青龙寺》(《全唐诗》卷五七四)等可以佐证。

  关于无可是否曾居于青龙寺一事是不值一辩的。无可诗中有数首提及青龙寺,如其《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寄青龙寺原上人》、《题青龙寺纵公房》(见《全唐诗》卷八一三)。从其《题青龙寺纵公房》及两首寄赠诗来看,无可至少曾到过青龙寺,而且与寺中诸多僧人多有交往。傅璇琮等人所编《唐才子传校笺》(以下简称《校笺》)“无可条”也曾引以上诸诗加以证明[3],并且《校笺》补正“无可条”又引《寄青龙寺原上人(一作冬日寄僧友)》“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之句和《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之句认为“时无可不在青龙寺居”[4],为我们明确了无可作此二诗时不在青龙寺中,这是可信的。不过此二诗所引之句也正好反证了无可与寺中“空贞二上人”、“原上人”等人的密切关系。且《题青龙寺纵公房》一首中“未隐沧洲去,时来于此禅”,也恰说明无可时来寺中。这些事实都说明无可曾居于青龙寺是无疑的。因此,无可与贾岛早年曾同居于青龙寺当是事实。

  关于二人同居青龙寺的时间各书均无记载。为了证明二人同居青龙寺的时间,查考贾岛与无可出家的时间是关键问题。从无可的籍贯和其他可资证的材料,我们可以推考出无可出家的大略时间。关于无可之籍贯,《才子传》谓“无可,长安人”[2]。后人已持怀疑态度。据《全唐文》唐人苏绛为贾岛所做《墓志铭》谓“公讳岛,字浪仙,范阳人也。”[5]《新唐书》本传亦云:“岛,字浪仙,范阳人。”[6]当是从《墓志铭》而来。《才子传》亦从之,云:“岛,字阆仙,范阳人也。”[2]则贾岛为范阳人庶几无误,而无可为其从弟,则无可按籍贯讲亦当为范阳人为是。《才子传》谓“无可,长安人”,可能是因其自幼在长安长大,故有此说。按,晚唐著名诗人姚合有《送无可上人游越(一作送无可住越州)》一诗,诗云:“清晨相访立门前,麻履方袍一少年。”(《全唐诗》卷四九六)则无可出家时年纪尚小。这与我们从《才子传》所谓“无可,长安人”一说推证无可自幼在长安长大的事实也是吻合的。或者无可自幼即在青龙寺出家。据《才子传》贾岛“旋往京,居青龙寺”来看,则青龙寺在长安。这从《长安志》卷九中“(长安城)次南新昌坊,南街东出延兴门,南门之东有青龙寺”[7]的叙述可以证实。另可参看清徐松《两京城坊考》卷三[8]。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贾岛自东都来长安时,无可当已在青龙寺中。则二人相识交往当在贾岛往来长安之时,且地点在长安而非在范阳可以推知。

  关于贾岛出家的时间,资料都没有记载。《新唐书》贾岛本传谓:“岛……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是贾岛先出家,后“去浮屠,举进士”[6]。而《才子传》谓岛:“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逗留长安……时韩退之尹京兆……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2]是贾岛先数败于文场,又因“囊箧空甚”而为浮屠,结交韩愈后再“去浮屠,举进士。”两书记载有矛盾之处。关于贾岛初来长安并居于青龙寺的时间,各书亦无记载。下面根据可资之材料,略加推证。按,傅璇琮等所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以下简称《编年史》)中唐卷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编年中曾根据贾岛《送僧》诗“出家从丱岁”系贾岛出家的年龄为十五岁[9]。此说似有误。按,贾岛《送僧》诗曰:“出家从丱岁,解论造玄门。不惜挥谈柄,谁能听至言。中时山果熟,后夏竹阴繁。此去逢何日,峨嵋晓复昏。”(《全唐诗》卷五七三)其所叙出家之“丱”岁,乃谓所送之“僧”,并非自道身世。故而,将贾岛出家之时间,系于此年,并不确切,仍俟进一步的考证。虽然《才子传》常因掺杂有逸闻野史而与史传事实多有乖谬之处,但《才子传》所云“初,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的说法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首先,关于贾岛“连败文场”的叙述,当是事实。《校笺》已引《唐摭言》、《容斋随笔》和贾岛《即事》诗等材料加以证明。此外还可以佐证这一点的是,贾岛诗中有《再投李益常侍》诗,诗谓:“何处初投刺,当时赴尹京。”傅璇琮等《编年史》谓此处“尹京”指的是李益,因为当时李益为京兆少尹,且系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9]。而此年贾岛已32岁,尚未举进士第,故其十余年“连败文场”可想而知。且《唐摭言》卷十“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10]一条中有贾岛的名字,则贾岛一直未及第,也足以证实他“连败文场”的事实。其次,关于因“连败文场”而“为浮屠”的说法,也不是无足可证。《才子传》卷三“道人灵一”后论曰:“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不为寡矣……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风再作,率皆崇衷像教,……故有颠顿文场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往往裂冠裳,拨矰缴,杳然高迈,云集萧斋……”[2]此段文字交代出唐时“颠顿文场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常常出家为僧的事实。因此贾岛在屡败于文场后出家的可能性较大。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八谓:“岛后为僧,名无本。”[11]何光远去贾岛年代较近,其说法当是比较可信的。因而《新唐书》本传谓“初为浮屠,名无本”的说法,若解释为贾岛自幼出家,这与他“连败文场”的事实是不符的。或《新唐书》谓“初为浮屠,名无本。”疑“初”即是“先”的意思,此处所言或者是史家单纯地在叙述他出家在前而来洛阳谒张籍、韩愈在后的先后问题。因《新唐书》贾岛传附于韩愈传后,本就较简略,故而省去他“连败文场”的经历也是可能的。此外,《新唐书》中间还略去了贾岛自东都往长安的过程,这也是实情。按,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诗云:“初识洛阳春,桃枝缀红糁。遂来长安里,时卦转习坎。”(《全唐诗》卷三四○)则是贾岛自东都往长安的明证。因此,《才子传》所谓“来东都,旋往京,居青龙寺”的说法是可信的。且诗中谓贾岛“初识洛阳春”,“遂来长安里”,则贾岛与韩愈初识当是在洛阳,而且适逢春暖花开之时。关于贾岛来东都的时间,《校笺》已考证为元和五年(810年)[12]。是贾岛此次到长安的时间为是年冬。而韩愈诗谓“初识洛阳春”也是于元和六年回忆旧时相识之事,与贾岛元和五年至洛阳亦相符合。这是我们从资料中可以考证到的贾岛第一次到长安的具体时间。

  但是可以证实的是,元和五年时贾岛已32岁。如果这是贾岛第一次来长安,这与他“连败文场”的事实不符。据五代时人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记载,唐代虽然曾置过“两都贡举”,即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同时举行科举考试,但其时间在永泰元年(765年)和大历十一年(776年)之间[10],而贾岛生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故贾岛是不可能在洛阳参加科举考试的。因此,贾岛在此之前应有数次来到长安干谒、应举。至于他第一次来长安干谒、应举的时间,实在难以考证。不过他历次来长安时所居之所不在青龙寺中倒是可能的。因当时应举之时,他尚未出家,故未投寺院。李嘉言《贾岛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中谓元和六年曾居青龙寺:“元和六年辛卯(八一一)三十三岁。春,自长安赴洛阳,始谒韩愈。秋,随愈入长安,居青龙寺。”[13]按,《校笺》中并未说明贾岛何时居青龙寺,而《年谱》有此说。不过,贾岛此时已经出家,故借居于青龙寺中。其可证贾岛此时出家的材料,有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一诗可证,其诗谓:“无本于为文,身大不及胆。”(《全唐诗》卷三四○)此处以其法号“无本”相称,则贾岛当已出家。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将韩诗系于元和六年[14]。因此,《年谱》谓贾岛于元和六年前后居青龙寺一事当是可信的。不过,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年谱》中谓元和五年贾岛已于长安谒张籍,并未言及贾岛当时曾居青龙寺中。不知原因何在?或者贾岛未居寺中,或者书中未予记录。此事尚待进一步考证。

  今按以上可考的时间,姑将贾岛与无可初识之时间系于元和五、六年前后,地点当在青龙寺中。

  二.寓居法乾寺考

  《才子传》贾岛本传云:“时新及第,寓居法乾无可精舍。”[2]则贾岛可能又曾寓居于法乾寺无可精舍中。关于此一故实,后世论者甚少。首先简单提及一下关于贾岛“新及第”的问题。按传中所叙主体乃承贾岛而言,而实际上贾岛并未及第。上文已略提及,《校笺》也已辨明,《才子传》当是误记。但《校笺》又揣测“及第”的主体乃下文姚、张诸人[12],亦当不实。或许辛氏“新及第”意谓“科场放榜”之意,不可揣知。

  关于贾岛“寓居法乾无可精舍”一事,《校笺》中于此一事谓“法乾精舍亦未详在长安何处。”[12]未加详细考证。《长安志》、《续长安志》亦俱不载。按,唐张蠙有《寄法乾寺令諲太师》诗(《全唐诗》卷七○二),从诗题看,则法乾寺肯定是存在过的。又《僧史略》下《赐僧紫衣》条也曾记载大中年间“法乾寺都检校僧从暕赐紫”[15]的事情。后蜀何光远《鉴诫录》卷八中也载有贾岛“或去(《校笺》疑作“云”,误——笔者注)法乾寺返初了”[11]一事。据各本所叙,则长安有法乾寺当是事实。按,张蠙《寄法乾寺令諲太师》诗谓:“师居中禁寺,外请已无缘。望幸唯修偈,承恩不乱禅。院多喧种药,池有化生莲。何日龙宫里,相寻借法船。”(《全唐诗》卷七○二)从“师居中禁寺”和“何日龙宫里,相寻借法船”来看,则法乾寺当在长安“禁中”。又《宋高僧传》卷六《知玄传》云:“帝(宣宗)以旧藩邸造法乾寺,诏玄(即高僧知玄)居寺之玉虚亭。”[16]是法乾寺乃以宣宗皇帝旧藩邸改造,而此“旧藩邸”正可以验证法乾寺在“中禁”的事实。

  不过,宣宗敕造法乾寺在什么时候呢?这是需要辨明的问题。因唐代历史上武宗时期,佛教史上曾发生过一件极大的公案,那就是武宗会昌时期的“废佛”事件,历史上称之为“会昌法难”。因此,宣宗敕造法乾寺一事,最早应该是在“会昌法难”即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之后,亦即宣宗即位的会昌六年(846年)才是。按两《唐书》本纪均载宣宗于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即皇帝位于柩前,并于大中元年(847年)闰三月,大复佛寺。则法乾寺的敕造最早也只能在会昌六年(846年)三月,晚则应在大中元年前后。而此时贾岛早已卒于官任三、四年。故而,贾岛寓居法乾寺一事当时是不可能的。而《才子传》于此下文中还述及宣宗授岛长江主簿一事,传云:“一日,宣宗微行至寺……他日,有中旨,令与一清官谪去者,乃授遂州长江主簿。”[2]则此处宣宗授岛长江主簿必在会昌六年即位以后。而苏绛《墓志铭》云:“会昌癸亥岁七月二十八日,终于郡官舍,春秋六十有五。”[5]会昌癸亥岁,即会昌三年。因此,《才子传》所述显然与《墓志铭》不符。而李嘉言《年谱》和傅璇琮《编年史》均系岛授长江主簿在开成二年(837年),且秩满后在普州司仓参军任有二年时间。鉴于此一推断,则贾岛与无可曾共居于法乾寺精舍一事,当不符合事实。恐《才子传》乃是沿袭何光远《鉴诫录》中所谓的“或云”的传闻而来。当是误记。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贾岛曾经寓居于青龙寺中,时间大约在元和五年、六年前后。而由于法乾寺的敕造在贾岛亡故以后,所以贾岛与无可同时寓居于法乾寺中的记载是没有根据的。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年。本文所引唐诗除有特殊说明外,俱引自该书,并随文注明卷数,不再一一注引。

  [2]元辛文房撰《唐才子传》[M]. 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3]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4]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6]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7]宋宋敏求撰、毕沅校《长安志》第二册[M],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思贤讲舍校刊本。

  [8]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9]傅璇琮等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10]后周王定保撰《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1]后蜀何光远撰《鉴诫录》[M],知不足斋丛书本。

  [1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3]唐贾岛撰、李嘉言校注《长江集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4]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5]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二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6]宋赞宁撰《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赵目珍,男,1981年生,山东郓城人。文学博士,高校教师,现居武汉。

  出自: 《文学教育 》 2010年5期

 
 
 
前五篇文章

吉祥寺

河北寺庙壁画(一)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壁画

国清寺谜踪

古代丰山和永福寺 千年菩提树起丰山浩气

巩义石窟寺及其石刻价值

 

后五篇文章

郎木寺,我心中的殿堂

丽江味道之玉峰寺

灵谷寺,小隐隐于林

灵光寺的香火

玲珑蔡家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