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第三十七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请掀开经本五十六面,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佛在这部经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西方世界成就的殊胜庄严,而且时间都不算很长。第一个为我们介绍了依报的环境,这就类似好像我们办一个学校,在短短不长的期间当中,校园的建设美轮美奂,设备之齐全,没有一丝毫欠缺,这是依报的庄严。第二段讲到正报的庄严,也可以说介绍的老师,导师阿弥陀佛,可以比喻老师是最优秀的老师。声闻、菩萨、一生补处,这是为我们介绍那一边修学的成就,学生的成就。从这两段经文来观察,这个处所确实是十方诸佛剎土无与伦比的,没有能够跟西方世界相比的,把极乐世界的好处为我们说尽了。我们明白了,哪有不向往的道理?我们想求学,想找个好的修学处所,实在讲十方诸佛剎土阿弥陀第一。这个第一,真的是名符其实。

  这一段文里面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什么事实?这里讲我们「大事因缘」,什么大事?生死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的。「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同居是六道轮回,在凡圣同居土,我们很难摆脱掉生死轮回;也就是说,在六道里面想了生死、出三界,不是一桩容易事情,非常困难。诸位要是多读一些大小乘经论,就真正知道它的难处,难在什么地方?断烦恼难。所有一切经都这样告诉我们,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这个要知道,是从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就是惑、业、苦构成了轮回,迷惑、造业、受报,受报的时候就更迷惑,迷惑,业造得就更重,下面果报就更苦。诸位真的要晓得这个事实,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在轮回当中是一世不如一世。如果想的是来世比这一世更好,谈何容易!来世比这一世更糟糕,那是事实,那才是容易。为什么?这就是我们每一生、每一世造的业都超过前一世,愈迷愈深,愈造愈严重,它麻烦在此地。只有极少数的人觉悟了,觉悟的人不造恶业,多造善业,他来生的果报比这一生好,这是真的。但是什么叫善,什么叫恶,我们往往搞颠倒了,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结果来生所受的还是比这一生要糟糕,这叫迷惑!我们善恶辨别不清楚,这是很大的麻烦,这就是经上常讲没有智慧,愚痴颠倒。蕅益大师在此地等于说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警告,警惕我们。

  「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极乐世界的同居土跟他方世界同居土不一样,他方世界同居土是搞六道轮回,西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那完全不一样。西方世界没有六道,不但没有六道,再给诸位说,连十法界都没有。他那个世界是什么世界?在《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实在是一真法界,如果不是一真,诸位想想,四土怎么能够横列?一生一切生,因为它是一,一生当然就一切生。一真法界,为什么说四种净土?往生到那边的人,自己本来带的那些旧业多少不相同,带得少的就称它作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带得多的就叫做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所以四土三辈九品,实在上讲就是带业多寡而说的,是这么一回事情,事实上是一真法界。我们看《无量寿经》,看四十八愿,无论是哪一个佛剎,无论是哪一道的众生,即使是地狱道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跟等觉菩萨平等。如果不是一真法界,决定没有这样的事情,这是西方世界的特殊。所以,它的同居土是一真法界里面的同居土,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到这个地方看到蕅益大师为我们开示,才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

  「了此」,了是明了,此就是这个事实,我们真正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深信弥陀愿力。弥陀愿力就是四十八愿,他这个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了。带业往生的人,带极重的业,前面讲五逆十恶,这是阿鼻地狱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跟阿弥陀佛平等,这是四十八愿说的。平等从哪里看?第一个是身体平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金色身,紫磨金身;第二个,相貌一样的。我们这个世间人,相貌是福报,大家的相貌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们的业不一样,也就是每个人的福报不相同,相貌不一样。阿弥陀佛相貌是最圆满的,大经上告诉我们,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弥陀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貌就跟佛一样,身体跟佛一样,这是正报。正报相同,依报一切享受也跟佛一样,这不是一真法界是什么?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不是我们带着业一到那里去就有这种受用,不可能的;等觉菩萨也比不上佛,跟佛受用还差一等。我们带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业没消掉,一切受用就跟阿弥陀佛平等,你把这个事实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

  信佛的愿力,你就能够深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十方众生怎么到极乐世界去?都是持名念佛去的,这点诸位要知道。念佛,《观经》里面跟我们讲的,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念佛的方法很多,总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这四种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绝大多数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也许有人要问,怎么知道大多数是持名?我们从我们自己世界来观察,是圣贤人往生的多,还是凡夫往生的多?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就知道了,凡夫往生的多!凡夫用什么方法?用持名的方法。一个世界如此,一切世界也不例外,所以十方诸佛特别赞叹持名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在修行成佛、证果是第一法门,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快速,至圆至顿,顿是讲快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道理上一次已经跟诸位讲过,蕅益大师讲的,心性之极致、名号的功勋、弥陀的愿力,这是跟我们讲的道理。「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我们把这个理、事统统都搞清楚,疑惑就断了。断疑生信,这个信是真信,比正信还要来得精纯,正信里面可能还有疑惑,真信里面决定没有疑惑。你有真信、有切愿,一心执持名号,那就没有不往生的,这个人就是决定得生。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蕅益大师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为了帮助我们发愿。我们这个愿发不起来,为什么发不起来?对于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像你念书,要想选择一个学校,对这个学校里的情况没有搞清楚,犹豫不决。也想去,听说不少人去了,但是自己主意没有拿定。必须把学校里的情况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实其他学校不能相比,那你选择的决心就下下去了,叫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你信得不深,深信也就是你了解得够彻底、够圆满了,于是你才深信不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一句我们要特别牢牢的记住。佛在大经,在《无量寿经》里面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看「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还有读诵其他大乘经典回向往生的,统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怎么个发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也是四十八愿里的。第十八愿是讲一向专念,十念往生,第十九愿是讲发菩提心,可见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有本愿做依据,这决定不是假的。

  佛在《观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些名相都很难讲得清楚,讲都讲不清楚,我们怎会听明白?菩提心大家都晓得,什么叫做菩提心?大家都迷迷糊糊,对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自己总是打个问号,我菩提心不晓得怎么回事情,这个念佛怎么能往生?也就是说信心不具足。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蕅益大师在此地,这一句是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简单明了把菩提心给我们说出来了。原来「深信发愿」,深信,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丝毫怀疑;发愿,就是我决定要求生净土,我决定要见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一个念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统统具足,就包括在这一念之中。这是过去祖师大德们没说过的,蕅益大师一语道破,于是我们恍然大悟,悟的什么?不少乡下老太婆,字也不认识,经也不会念,就一句阿弥陀佛,人家临命终时站着往生、坐着往生。你要问她什么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真的往生了。现在念到这一句我们才晓得,原来深信切愿她有,她菩提心具足,真发了,但是不晓得什么叫菩提心,她真发了,所以她也真的往生了。这是无上的菩提心,还不是普通的菩提心。「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所以这段文非常重要,我们能够依照蕅益大师这段开示去做,求生极乐世界就稳稳当当。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段也非常重要。

  「若信愿坚固」,就是你有真信、真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这个字用得非常肯定,斩钉截铁,就是决定得生。所以蕅益大师说,西方净土能不能得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持名的深浅。深浅是讲的相应,相应就深,不相应就浅,不在乎念的佛号多少,念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相应,所以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里面也有浅深,最浅的是与信愿相应,我这一声佛号里面有真信切愿,这个佛号就相应,你念起来就会感到很有受用。深的相应是与阿弥陀佛愿力相应,是与自己真心本性相应,这是更深的。这样才能够念到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效果,但是不要去求。求感应,那个求是个妄念,感应是自然的。纵然感应现前,也不必生欢喜心,为什么?正常的,一定有感应,像我们吃饭,肚子一定会饱,不会说吃了不饱,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只把功夫用在信愿持名上,就对了。

  「若无信愿」,信力、愿力不坚强,一个是对西方极乐世界还有疑情;另外一个,对于这个世界还有留恋,这就是信愿不具足,「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这就是你佛号念得再多,一天纵然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信愿上出了问题。行的功夫是到家了,看起来是勇猛精进,但是信愿上有问题。也许有人问,一个人这样精进念佛,难道信愿还有问题吗?我告诉大家说,有,不但有,还不少。到底什么原因?对于这个世间放不下,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不能去了。世间人无始劫来的习气不容易断,儿女、亲人、财富,只要有一个念头还想着就不能去了。所以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行,必须统统放下。放下要在平时,不要想到到我临终再放下还来得及,经上讲了「临终十念一念」。理论上没错,你临终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肯不肯放下?太难了!人愈是到临终,贪恋的情愈深,不容易断。平时就看淡,临终的时候就没有什么罣碍,都要在平时下功夫,这叫真正的功夫。所以,真正的功夫不是佛号念多少,不是你每天佛拜多少,不是的,那都是表面形式。真正的功夫是你对这个世间一切法看淡了,没有留恋,这叫真功夫,这是断德,这是真功夫;而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这个意念非常强烈。「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大本就是《无量寿经》上的,刚才我们也说到了,可见得发菩提心是往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请看经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段经文是教给我们求往生的方法。首先,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告诉「舍利弗」就是告诉我们大家。先说哪些人不能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这是不能往生的。善根是亲因,善根是什么?深信、明了这是善根。福德是什么?是真正发愿、持名。念佛是福,能够有真的愿望发心念佛的人,可以说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大福德人,没有人比他的福德更大。诸位要知道,我不说福报,我说福德,福里面有德;如果没有德的话,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福气,有福,气很多,够你受的,那是真的,有德就好。发愿、持名是大福德,很多人不晓得。人天福德少,二乘人善根少,二乘、权教菩萨善根少,为什么说善根少?你给他讲这个法门,他不相信,他半信半疑;纵然不反对,他也肯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自己不想往生,这我们也看得不少。自古以来,这些佛门里面一些大法师、大德们,他自己修禅、修密、学教,修其他的法门,他给大众讲《弥陀经》,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不干。自己不干,为什么要讲?他认为一般众生根性很劣,只可以修这个法门,自己是上根利智,不屑学这个法门。大错特错!这叫善根少。世间人闻到这个法门,他能相信,能相信为什么不能成功?这个世间贪爱舍不得、放不下,这就是讲他能信,他是有善根,他福德不够,他放不下世缘,抛不了感情,被这些东西所累,这是福德少。

  因缘很重要,因缘是什么?把净土的理论与事实讲清楚、讲明白,这是因缘。因缘要多,多就是要多讲、要多听。诸位要知道,一遍、两遍效果不大,《弥陀经》,不要说别的,我自己本身就是个例子。你们听我讲净土经典,我这些年统统都在讲净土经典,我这次在此地讲的《要解》,你们想想跟去年一样不一样?不一样。我今年跟大家讲的,过去从来没有讲过,什么原因?观察、体会一年比一年深刻,一年比一年明了,一年比一年清楚,不是我去年吝法,不肯说出来,去年我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多,多读、多讲,逐渐都清楚、都明白了,一点疑惑都没有了。像经上讲的「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句话我们在古来大德注解里面没有详细说明,我过去讲经讲了多少遍,也没有详细说明,这一次说清楚、说明白了,这叫多因缘。于是乎我们体会到,从前道绰大师一生讲净土三经讲了两百多遍,可惜他老人家的注解失传了,没有留下来。今天我们看到古大德的注解,流通最普遍的是莲池大师的《疏钞》、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跟蕅益大师的《要解》。

  所以善根、福德、因缘这三种同时具足,这个人这一生决定往生。换句话说,我们每位在座的同修,这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过去生中无量劫来,跟阿弥陀佛都结了很深的因缘。为什么没有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是这三样东西总缺少一个,三个没有同时具足,这就是虽修不能往生,一定要这三个同时具足。在这一生当中三个都具足,这一生在我们娑婆世界六道里头就可以说是最后身,下次不来了。下次到极乐世界去成佛、成菩萨,就不会再来了。看看我们这一生当中,是不是三个都具足了?这一生当中,我们生的这个时代好,科学技术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我们这个经不能天天听,有录音带、有录像带,拿回去听个一百遍、二百遍、三百遍不是难事,因缘具足!听了几百遍,真的把我们从迷梦当中唤醒了;也就是说,我们善根、福德虽然不厚,因为听了几十遍、几百遍,不厚的善根福德也变厚,也加强了,这一生就决定成就。这个因缘是增上缘,善根、福德是亲因缘,有这个力量来帮助,那就成功了。

  下面跟我们讲,方法正确,修学的时间不需要很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关键就在这「善」字,这个善字跟普通经典里面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不一样。在《弥陀经》里面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的标准就是要具足前面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三样都多,这样的男子、女人才称善。也就是前面所说,真信、切愿、一心持名的,这是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闻是相信,不相信不能叫闻,信里面一定就有强烈求生的愿望;如果信了,没有强烈求生的愿望,那也不叫闻。「闻说阿弥陀佛」这是缘,就是前面讲的因缘,这个闻字里面就具足了善根、福德,听到了这个法门,听到佛的名号。

  『执持名号』,执就是执着。其他法门里面要破执着,决定不可以执着,我们这个法门跟其他法门不一样,我们这个法门是教你要执着,要强烈的去执着。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怎样执持?一定要做到念兹在兹,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心里面起了念头,不管是什么念头,不管想什么,念头一生起马上就想阿弥陀佛、想佛像。就是把那个念头换过来,就想佛像,想你自己家里供的阿弥陀佛佛像。因为你家里供的阿弥陀佛,你每天早晨烧香拜佛,这个像看得久,看得时间长,印象很深刻,就想这个像。口里面念佛的名号,心想佛,口念佛,不要想别的,想其他的就叫夹杂。

  所以念佛,我们的目的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在我们一生当中不容易做到,但是这是我们念佛的目标,是我们修学的方向,决定不能够偏离。一定要遵照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两句是说的方法,就是执持名号的方法,要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样的执持就对了。净念,这个念清净、纯一,心想佛,口念佛,这就清净了,没有杂念;相继就是不断,想佛、念佛都要叫它不间断。所以,你每天念佛的时间愈长愈好。如果念佛里头有杂念,效果就不纯,换句话说,就不相应,没有杂念才叫相应,有杂念就不相应。当然我们念佛念到没有杂念,这是功夫上的问题,初学一定有杂念,一定有妄想。杂念、妄想起来,要晓得那是正常的现象,不要害怕,很正常的现象。应该怎么办?不要去理它就好了,把你的注意力量注意在佛号上,也就是杂念、妄想不要去理它,专注在佛号,这样你那杂念、妄想自然就没有了。如果你要注意在妄想上,我念佛妄想怎么这么多?它就愈念愈多。妄想从哪来的?是你再加上念头,注意再加上它的力量,那妄想的力量超过念佛的力量。所以妄想不理它就算了,渐渐它就少了。通常功夫用得得力,大概两、三年之后,在一个小时当中还会有两、三个妄念,那个功夫就相当不错了。这些妄念为什么去不掉?给诸位说,总是世缘没放下,世缘统统放下,妄念就没有了,总是世缘放不下。放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是要做。

  下面,跟我们说了七天,净土里面有打佛七,佛七就是从《弥陀经》上来的,《弥陀经》里面给我们限定一个期限,七天。七天就能成就,成就到一心不乱,跟诸位说,那就自在往生。只要你到一心不乱,你想往生就往生,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生死自在;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再多住几年也不妨碍,也可以。你得一心就行了,你就有这个能力,什么时候去,随心所欲,想去就去,想留就留。这个七天要念得相应才行,你才能得到,如果念得不相应,念七个七天,七十个七天,七百个七天,都没用处,所以要念得相应。怎样相应?我们在讲堂里面讲得太多了,诸位细心去体会,对于念佛的效果才能真正得到。下面蕅益大师还有很详细的解释,我们看注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施是布施、持戒、禅定,这三个字是六波罗蜜的简略,就是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等等是福德,「即助缘」。注子里面蕅益大师为我们说明能不能往生的状况。菩提正道,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正拣别不是邪,正道就是大乘佛法里头常说的真心本性,或者叫真如本性。禅宗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心性是正道,菩提是觉,菩提正道这一句要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明心见性,明跟见都是觉,心性就是正道。这叫善根,这是亲因。在净宗里面就是深信,深信确实有极乐世界,深信确实有阿弥陀佛,深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这个地方决定没有错,深信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决定不错,这是真正的善根,这是我们得生净土、一生成佛的亲因。种种助道,一般讲六度、四摄,前面说的三十七道品,都可以说是福德,说是助缘。在此地,我们真正发愿求生净土,真正发心去亲近阿弥陀佛,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统统具足了。就像蕅益大师讲的,这就是真正的无上菩提心,全都具足了,这是助缘。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日常生活里处事待人接物,一丝一毫的善心、善行,统统都回向西方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福德。我们一切不为人天福报,不求今世、来生好的果报,不求!来生的福报不求,这一生的福报也不求,只求往生西方世界,只求庄严净土。这个心纯,这个心切,这是非常殊胜的助缘。

  下面说了,「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这刚才说过了,他们的信心不容易生起,「人天有漏福业」,有漏的福,所以福德少。有漏的福就是福报里面掺杂着对于这个世间的贪瞋痴慢,掺杂着这些东西在里头,所以虽有福,没有德,叫有漏的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这都是往生净土的障碍。「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这是明显、清楚的告诉我们,善根福德要怎么修。深信切愿,执持名号,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这是真的,是决定的事实。是世出世间最大的善根、最大的福德,如果不是第一善根、福德,你怎么能修学第一法门,你怎么能在一生当中得到第一成就!

  「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散心是以散慢之心,这个心念佛,福善就不可称量,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不一定能往生。为什么说他福德不可称量?不可称量这是多,多到不可思议,散心称名。虽然这一生不能往生,他跟西方极乐世界种下了缘,结了缘,将来他什么时候能够一心执持名号,他就决定得生。他跟阿弥陀佛结了缘,跟阿弥陀佛、跟西方世界结上缘,福善就不可称量。但是他什么时候得生?那就看他什么时候用信愿执持名号,他就得生了。「况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信愿行,在净土宗称为三资粮,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行,一定要三个条件统统具足,真信、切愿、执持名号。

  古人说,信愿持名是善中之善,是福中之福,这个道理非常之深。因为理很深,这个事只有诸佛如来才明了、才知道。即使法身大士,已经见了性的菩萨,对于这个事与理还不很清楚,要不是佛为我们说出来,我们怎么会晓得。我们是凡夫,业障习气很重,佛虽然跟我们说明白了,我们还不一定能相信。那些大菩萨们,他们业障习气少,智慧多,佛给他们一说,他们就相信了。所以,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接引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容易!世尊在这个世间弘扬这个法门,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难!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如果我们也相信了,不怀疑,也能接受了,那就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的修行,善根福德今天成熟;如果不成熟,你对这个法门不会接受的。由此可知,无量劫所修积的善根福德今天成熟,人数当然不多,如果人数多,那就不可以说为难信之法了。实在讲,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期成熟的人是属于少数。

  「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感应道交,我们这边念佛,佛也念我们,这叫感应道交,我们念佛的心十分亲切,弥陀念我们的心也十分亲切,这些全都是事实。我们并不是听到佛在经上这么说,我们就相信了,祖师这么讲我们也接受了;这只是所谓「依圣言量」,我们没有亲眼看见,只是相信佛菩萨、祖师大德说话诚实,不欺骗我们,我们信圣言量。今天实在讲,不只圣言量,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事实,确实我们领悟了不少。我们的相信有足够理论的依据,这个信决定不是迷信,从正信契入了真信。真实相信了,感应道交就非常的明显,我们俗话常讲佛菩萨加持,这个加持自己会感觉得出来,换句话说,接近到明显的加持,自己能感觉到。

  「文成印坏」,这是比喻,比喻感应道交。文成印坏是出自于《涅槃经》上的,这是古大德翻经,用我们中国这个比喻。古时候铸印,印是铸的,不是刻的,现在印很多是刀刻的,古时候不是刻的。铸印先用蜡做一个模子,一般印是铜印,有铜的、有铁的,还有用泥的,叫封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陶器,用这些东西。把蜡印合在一起之后再烧,这一烧,我们就晓得,蜡就熔化,印就成了,印是这样铸成的。先用蜡做个模子,所以叫文成印坏,这个印,就是蜡印,蜡的模子坏了,铸的印就成功了。这个比喻是什么?蜡模子比喻我们身体,文成是我们念佛的功夫,就是往生。我们功夫成就了,佛来接引,我们跟佛去了,这个身体就是那个蜡模,不要了,丢掉了,我们跟佛去了,比喻这个,比喻得很好。

  这个法门,我一再跟诸位同修宣说,我讲的都是事实,这个法门是一生成就的法门。这一生往生,绝对不是死,所以这个法门确实是不死的法门。因为往生的时候你看到佛来接引,你并没有死,没有断气,活人!看到佛来了,跟佛走了,这身体丢掉,不要了,所以说是活着往生的。福报大的人,临走的时候他体力够、精神够,他会跟家里人讲,佛来了,我看到了,我跟他走了。交代清楚,这是福报大的人。福报差一点的人,就是在病得很重的时候他体力衰了,他想告诉人,没有力气,说不出来。所以我们往往帮人家助念,看着他往生走了,好像他是念佛走的。临走的时候嘴巴还动,没有声音,可能他嘴巴动,不是念佛,他是说看到佛了,他要跟佛走了,给我们说,他说话没有声音,这体力衰了。实在都是活着走的,没有说死了以后往生,没有这回事情。诸位要晓得,死了以后,决定迷惑颠倒,没有我们活人清醒。就像作梦一样,梦中境界总不如清醒的时候那么清楚,要差一等。死了以后,神识就更迷惑,又要差一等,哪有那么清楚?所以往生统统都是活着往生,都是见到阿弥陀佛、菩萨、天人大众来接引,就是有的说出,有的说不出。福报更大的人,不生病,预知时至,这个我们在学佛这么多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真正的事实很多!

  我们台北李济华老居士往生,现在在旧金山的甘老太太亲眼看到的,看他走的。在讲台上讲经,讲了一个半小时,下了讲台,坐在沙发上就走了,亲眼看到他走的。他讲经讲完了,向大家辞行,他说我要回家去了,他是回西方极乐世界的家,那么清楚、那么明白。这些都是平素真信切愿、一心念佛所修得的。往生,不能预知时至,不能没有病苦,说老实话,我们信愿行的功夫不够,这个要知道。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在这三个条件上加强,加强到自己将来往生,能自在往生那不是最好了吗?

  自在往生,有没有人做到过?跟诸位说,我见到一个人,所以我很相信。哪个人?我在台中亲近的李炳南老居士,他就是自在往生。他可以做到,我们也能做到。他是不是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我不敢讲,我从经典、经论所说的细心去观察他老人家,一心不乱好像没有得到,功夫成片他得到了。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九品,上品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换句话说,上品功夫成片,我们每个人肯努力都能得到。努力的要素就是一定要放下万缘,心一定要清净,决定不染世缘;不但世间法放得下,佛法也要放下,然后我们信愿行才专、才精。只要做到专与精,经上说,就能把阿弥陀佛累劫修行的福德,变成我们自己的福德。这个大的福德就足以能够达到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也不碍事。

  功夫到达这个境界,你不会贪恋这个世间,为什么不去,还多住几年?必有缘故。什么缘故?还有一些人跟自己有缘,多度几个人,多带几个人去,说老实话,就这一桩事情。如果看一看,缘没有了,给他们说也不听,没有缘了,自己马上就去了。所以,想住几年不是贪恋世缘,不是的,是为了这个世间还有一些众生可以得度的,这才是住世正当的理由,跟诸佛菩萨乘愿再来无二无别。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前五篇文章

第三十六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五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四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三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二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后五篇文章

第三十八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九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一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二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