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四)

 

  广论毘钵舍那《四》P401 L62009-08-28

  讲授: 雪歌仁波切

  口译: 张福成老师

  听闻动机

  现在我们是针对佛陀婆伽梵教言里的心要精华部份―甚深空性的意义,来进行听闻思惟。就听闻思惟的方式而言,也必须是针对于如理追随佛陀教言的龙树菩萨,我们要跟着他所批注、开示的内容来学习。但是对于,追随龙树菩萨的思想来听闻思惟学习的时候,又必须针对能够以不颠倒正确批注龙树菩萨思想的月称菩萨,以他所批注的内容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够去取得龙树菩萨内心的思想。

  月称菩萨的批注是自己亲自见到龙树菩萨,取得教诫之后,了解内容再传给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师,因此宗喀巴大师根据所得到的教诫,撰写了《广论》胜观品的部份来加以解释。所以,我们现在就是透过至尊大主所写《广论》胜观品的部份,来了解月称菩萨的思想。之后,透过这个方式了解佛陀教言里心要心要的部份——甚深空性的意义。

  透过这样的了解,我们的内心在究竟上能够得到解脱、成就佛果,在暂时方面由于对甚深空性意义的听闻与思惟,所以对于自己的恶业、罪障能够产生很大的净化力量的效果。譬如,我们现在依于外在的环境,许多人造作恶业,投生恶道的情形,能够将之避免使恶业逐渐净化去除,将来不用投生到恶道,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此思惟,调整自己的动机来听闻教法。

  特别,我们现在要回向、发愿、祝福台湾南部的水灾灾难很多的往生者,现在他们都在中阴的阶段,所以,以此善根来祝福、回向,希望他们能够罪业清净,不要投生在恶道。如此发愿回向也非常的好。

  复习

  我们进行到的段落,中文P401(藏文P567),第二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这句上面应该要加上「如前」。如前,第二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如前」就是如前所述,如同前面所讲过的重点之故,所以现在要分四个方面来讲。此「如前」是如前面的哪里呢?

  中文P399L2(藏文P564),不应喜足,仅仅得到安止不应该就此满足,那应该要做什么呢?应当对于真实性的意义(实义),不颠倒的产生了解,通达之后,好好学习胜观引发决定(胜)慧,而更加深入学习胜观、产生胜观,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谈到应当学习毘钵舍那(胜观)之故,也就接到现在所谈第二项。

  对于安止不应喜足,应于实义,无颠倒引发决定(胜)慧(按上次仁波切解说,此应为智慧,以胜慧与毘钵舍那是同义故,请参阅「毘钵舍那03第五页回答4」)。即要先产生对于空性有所了解的智慧,而更修习毘钵舍那(胜观),因此,这时候还没有产生胜观,而是才要去修胜观。所以,修胜观的前面要先引发一个(智)慧(这里的智慧,指对于对境空性不颠倒的了解),之后,再缘取空性来修胜观。

  P399L2,对于得到安止不应喜足,应当对于真实性的意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智)慧,之后再进一步的去修胜观,这是结论的部份。在此结论中提到,对于对境引发决定胜(智)慧(对于对境空性了解的智慧)要分成五项来做说明,所以,下文「若不尔者」是胜(智)慧对于对境空性应该要有什么样的了解,分成五项来做说明。

  其次,有境的部份看中文P401L2(藏文P567L4);在此之前《修次中篇》经文的前面讲的是对境空性的部份,共有五个段落。「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非静虑等所能通达。莫于静虑误为慧度,更须生慧。」这里就讲到有境的部份。接着引用《解深密经》。所以对境空性的部份讲了五项,有境胜慧的部份讲了一项,共分六项来说明,并成立一个结论,即(P399L2)得到安止还不够,应于真实性的意义,无倒引发决定的胜(智)慧,之后,才进一步的去修胜观。所以,这个等于是所要成立的结论,也就是讲解完对境空性五个段落及有境胜慧一个段落之后,由此即能成立「有了安止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产生胜慧,修胜观」的结论。所以,就接到今天的段落,「如前,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如同前面所谈到的结论,有了安止还不够,还要胜观,接着就讲解第二项胜观的禅修方式。

  正讲

  第二、如前,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一、依止毘钵舍那资粮。二、毘钵舍那所有差别。

  三、修习毘钵舍那之法。四、由修习故毘钵舍那成就之量。今初

  「如前」就是指如同前面所成立的结论,有必要修胜观,要如何修呢?所以,接着分四项解释,(P401L6)如前,第二修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一)依止毘钵舍那资粮:进行胜观的禅修之前,当然先要齐备顺缘资粮。(二)毘钵舍那所有差别:如果顺缘资粮已经齐备,就要开始修胜观,但修胜观时对于各种各类的胜观要先辨明清楚,了解自己所要修的是哪一种类型,才能, 开始进行,所以第二项就是要做分类。(三)修习毘钵舍那之法:已经了解明白所要修的毘钵舍那是哪一种类型之后,就, 要正式去做,那修的方式是什么,要如何去禅修,所以有了第三项。(四)由修习故毘钵舍那成就之量:方式都了解也都做了,那如何知道自己成功了呢?我的胜观是否产生了?所以有第四项,即胜观成就的量标准何在。所以共分此四点来说明,这四点中最为主要,所要修的部份—空性的意义,在哪一个段落做解释呢?第一项毘钵舍那的资粮。

  胜观是指有境(主体),但在有境胜观产生之前,应当对于所要观修的客体(对境空性)的部份要有所了解,因此,第一项依止毘钵舍那资粮,就详细的解释空性的意义。虽然,学习毘钵舍那之法分四项,可是,依止毘钵舍那资粮,在整个胜观品里大概占了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篇幅。第二个大纲「毘钵舍那所有之差别」在中文P531(藏文P769)才出现,此即表示这个部份实在非常重要。

  第一个段落是依止毘钵舍那资粮。中文P402(藏文P568)「此又分三」,即其原因资粮又分三项科判。但在此之前,中文P401后段,又用一个篇幅作解释,并没有马上进入科判,因为,如果马上列出科判会觉得非常奇怪,这些科判的项目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何会有这几个项目?此三项为何是胜观的资粮呢?因此,前面要先解释说明,为何此三项是胜观的资粮,之后,再列出科判详细说明此三项。

  这三项当中最主要的是要好好了解对境空性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要修的是出世间的胜观,是能够使我们解脱轮回,能够斩断轮回的根本无明的这种胜观。如果要修这种胜观,首先,对空性的意义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此部份就是原因的资粮,也是资粮里面最重要的部份。所以要先介绍说明这部份。

  亲近无倒了达佛语宗要智者,听闻无垢清净经论,由闻思慧引发通达真实正见,是必不可少毘钵舍那正因资粮。若于实义无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故。

  【亲近无倒了达佛语宗要智者,听闻无垢清净经论,由闻思慧引发通达真实正见,是必不可少毘钵舍那正因资粮。】这是结论(所立)。为什么呢?原因如下,【若于实义无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故】。我们现在要修的是出世间的胜观。因此就出世间的胜观而言,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对于所要修的对象—对境的空性要有正确的了解,这就是最主要的资粮,是不能欠缺的。为什么呢?「若于实义无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故」,因为,如果对于真实性的意义没有决定的见地的话,不可能产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之故,是以此来解释的。

  如果要产生出世间的胜观(胜观是有境),但是,没有对境的话,是绝对不可能产生有境的胜观的。所以,对于空性了解的见地,是最主要的资粮。

  在「通达真实正见,是必不可少毘钵舍那正因资粮。」之前,至尊仁波切又讲了好几个句子。首先,要亲近(依止)无倒了达佛语宗要(关键)的智慧者,在其跟前听闻无垢清净经论,之后,又要用闻慧思慧才能够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这些词句主要在说明,要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也就是说要通达真实性见地,首先,要依止一位老师,而且是一位了达佛语宗要的善知识,这是老师的部份。

  其次,还要靠自己,「听闻无垢清净经论」广大听闻无垢清净经论。不仅要做广大听闻,还要深入研究分析思惟,靠着这些条件都齐备,由闻慧思慧才会产生通达真实性见地。所以,前面谈到三个条件:要依止非常好的善知识:之后,在善知识的跟前仔细、深入的听闻清净的经论;并且还要深入的去研究分析产生思慧。具备这三个条件,就可以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

  通达真实性见地的产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依赖前面的三个条件,才会产生。之后,所立宗:通达真实性见地是产生胜观不可缺少的原因资粮。后面是原因,若于实义无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毘钵舍那。这是由原因提出所立宗。

  又此正见,要依了义而善寻求,不依不了义,故须先知了不了义所有差别。乃能解悟了义经义。

  前面谈到原因资粮—要产生通达真实性见地,这是必不可少一定要有的,而此见地是怎样的一个见地呢?【又此正见,要依(赖)了义而善寻求,不依不了义,故须先知了不了义所有差别。】要得到这个见地,是要一个怎么样的主体(补特伽罗)才能够产生这种见地呢?在此处我们可以了解,按照我们现在的个性、我们现在的情形,要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大概不太有希望,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应该是要能够依赖了义,而不会去依赖不了义,这样的人去寻求的话,就有可能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

  有四种依赖: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文、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本智不依神识。我们现在的习惯都是不依赖的部分我们去依赖,要依赖的部份却不依赖。意即我们现在都是依赖于不了义,不会依赖于了义。倒数第四行的内容「又此正见…」,是指我们要把以前依赖不了义、不依赖了义的习惯改为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此的一个人去寻求此见地,见地才有可能产生。

  能够分辨清楚了义、不了义,做到依赖了义,不依赖不了义要具足什么条件呢?如果仅仅只是承认这些教言都是佛陀所开示的,还达不到这个条件,这样的人还没有做到依赖了义不依赖不了义。应该要具有能力去分析佛陀所开示的教言,是属于了义或不了义,能够区分清楚的人,才有能力去依赖于了义不依不了义。所以,他必须是一个能分析者,不仅是一个能分析清楚佛陀的教言哪些是属于了义,哪些是属于不了义,更进一步要了解其能立因何在?即要了解能够说明其为了义或不了义的逻辑推理何在,如此才能达到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

  除此之外,按照我们现在的习惯,如果仅仅只是以"这些经文教言是佛陀所开示"作为能立因,就表示我们还不齐备区分了不了义的能力,在不齐备此能力的情况下,就无法做到依赖于了义,不依不了义。

  如果要达到这种程度,应当像怙主龙树、月称菩萨一样,在承认佛陀的经文之外,还能够深入的分析佛陀的教言哪些是不了义,并且解释说明。或哪些是了义,它的意义已经彻底究竟。要达到这种程度,才可以有依赖于了义的能力。但是,如果要变成这个样子,就要好好的深入的学习他们的经论,特别是要学习其中逻辑推理的方式,透过这个方式去了解里面的意义,然后,自己会运用逻辑推理变成非常聪明、推理非常灵敏的一个人。

  (P401倒数第四行),「又此正见」,指通达真实性见地,必须怎么去寻求呢?下文要稍作修改,应该是一位能够「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之行者而善寻求」,这是指主体的条件,即必须是一位行者(补特伽罗),他能够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此之行者去寻求此见地。寻求者必须要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样一个人应该如何做?「故须先知」,因此,我们必须变成一位能够依赖于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一个人,如此这样一个人才能够通达真实性见地。而我们现在要如何做才能变为这样一个人呢?「故须先知了不了义所有差别,乃能解悟了义经义。」如果要变成这样一个人,必要先了解了不了义的区别,了解其差别后,再去彻底通达了义经论的内容。

  不仅仅是区别清楚了不了义,接下来,还要对于开示了义的经论教言深入的去广大闻思。深入的彻底通达了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了义部份的了解,要呼应到前面,(一)亲近无倒了达佛语宗要的智者,即要好好的依止善知识,(二)广大听闻清净的经论,(三)产生思所生慧。要齐备这三个条件。所以,如果要对于了义的意义要深入的话,就必须依赖于好的善知识、广大的彻底听闻,听闻之后,还要彻底的思惟产生闻慧思慧,之后,就有可能产生通达真实性的见地。

  这里谈到我们要变成这样一个人,因为,通达真实性见地是产生胜观不可缺少的原因资粮,是一定要具备的。但是,这种见地在谁的身上会产生呢?必须是一个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人,才会产生这个见地。而我要怎么变成这种人呢?就要先了解了不了义的差别何在?区分清楚之后,再进一步,对于佛陀所开示的经论了义的内容意义彻底通达的了解。这二个项目都必须透过原因(逻辑推理)来达成。

  此若不依定量大辙解密意论,如同生盲又无导者而往险处,故当依止无倒释论。为当依止何等释论?谓佛世尊于多经续明了授记,能解深义圣教心藏,远离一切有无二边,曰圣龙猛徧扬三处,应依彼论而求通达空性见解。

  了义不了义的区分要靠原因(推理)来做说明,其次,要彻底通达了义内容的批注阐述,也是要靠原因(正理)。因此,对于这些原因(正理)的了解,必须依赖大论来学习其中的逻辑推理的方式,假设不依赖于大论来学习的话,无论如何,对逻辑的推理是不可能了解的。因此,有必要追随龙树菩萨在论典里所运用的逻辑推理的方式、原因的阐述说明,透过这个学习,逻辑推理的运用就会进步很多,脑袋会变得很灵光,思惟非常的灵敏,原来没有那么灵敏,不太聪明的,以后会变得很聪明、脑袋灵敏,逻辑推理非常快速。

  在思惟辨证很清晰的情况下,当然就很容易了解了不了义的区别所在,对于了义内容的批注就很容易彻底的通达。因此,就有必要追随龙树菩萨来学习逻辑推理的方式。所以,后面的经文就如此谈到,「此若不依定量大辙解密意论(大乘解释密意的论典),如同生盲又无导者而往险处,故当依止无倒的释论。」此意指我们学习之时,一定要根据一部解释的大论来学习。如果不依赖大博士的批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进行,就没有办法了解了不了义的区别何在,了义的内容是什么。就好像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走路的时候常危险,会走到一个很悲惨的地方。所以,必须依赖怙主龙树的批注,使我们的逻辑推理、了解更加进步。

  因此,有必要追随怙主龙树对于佛陀思想的解释。如此去学习,我们才有能力去区分了义不了义,而且对于开示了义的经文才能够有办法彻底通达,因此,追随龙树,在逻辑推理方面就会学得非常纯粹、非常好。除此之外,假设追随其他学者学习,对于了不了义的区分,以及开示了义内容的经文就没有办法彻底的通达了解。而且追随龙树菩萨,也是佛陀曾经预言授记过,特别对于佛陀所开示空性意义的教言经文的意义能够了解得很清楚,而且透过逻辑的推理阐述明白的就是怙主龙树,意思就是有必要追随怙主龙树。

  看课文,【为当依止何等释论?谓佛世尊于多经续明了授记,能解深义圣教心藏,远离一切有无二边,曰圣龙猛徧扬三处,应依彼论而求通达空性见解。】「应依彼论」,是指应该依靠他的论典之后才能够通达空性的见地,这是指依靠龙树菩萨所阐述的典籍去学习,我们的逻辑推理就会增强,当我们的逻辑推理力量增强,就有能力去区分了不了义,同时对于开示了义的经文也能够彻底通达了解。这些都做到了,就会变成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这种人,当我们变成这种人之后,再去寻找通达真实性的见地是什么,然后内心才会产生真实性的见地。

  第401页就是谈到,如果我们追随龙树菩萨的思想去学习,逻辑推理的能力就会非常好,因此,才能够达成前面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就会变成一个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人,如果变成这种人,就有可能找得到不颠倒的见地,内心也就有可能产生了。

  以上是简略说明要如何成为一个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一个人。我们说,要寻找正见要先变成一个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这种人,那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是谁呢?是指内道佛教四种说宗义者的「说分别部」、「经部宗」,他们对于佛陀的经文不做了义不了义的区别,凡是佛陀所开示的他们都完全承认,如语而承认,如同字面上完全承认。所以,就下宗义而言,因为对于佛陀的教言没有区分是了义或不了义,所以就不是一个能够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人。意指这种人不是一个能够去寻找到空性见地的人,因为他还不符合这个标准。

  其次,上宗义的唯识宗、中观宗的自续和应成,他们对于佛陀的教言虽有区分了义或不了义,也批注了佛陀所开示的了义经文,但是他们批注所用的不是很纯净的逻辑推理。就唯识宗的解释而言,在龙树菩萨的批注轨则中,唯识宗的解释等于是在外面,因为,他们根本不追随龙树菩萨的主张,唯识宗对于了义、不了义都只有追随圣者无着的主张。

  自续派虽然是追随龙树菩萨的批注,但并没有完完整整无颠倒的了解之故。因此,能够对于龙树菩萨正确无颠倒的了解的,在四部宗义中,应成派的批注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成为应成派,了解应成派的想法是什么?应成派的逻辑推理方式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区分清楚佛陀的教言中了义不了义是怎么区分的?原因何在?要解释说明这些都要靠应成派。

  所以对于了不了义的区分,了义内容的批注,唯识宗并没有做到,自续派也没有做到,所以我们应该追随应成派的主张,变成应成派的话,依赖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补特伽罗的性相就算齐备,条件就达成了。依于此原因之故,至尊大主才写了《辨了不了义》。

  内心要寻找甚深空性见地的寻找者—补特伽罗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必须是能够依止了义不依不了义的人,而要变成这样的人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他必须是应成派的弟子。因此,要先了解自续派的区分理论是什么?应成派的区分理论是什么?这些好好了解之后,然后再去了解应成派的批注,应成派对于了不了义如何区分,佛陀所开示的了义教言内容是什么?彻底去学习应成派的理论之后,自己逐渐慢慢的进步,之后,明白了解了不了义的区分、了义经文的内容,这样自己才会变成一个很正式的能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补特伽罗,如此就算合乎性相了。这个条件齐备了,再去寻找空性见地,就能够找得到、能够产生,因为这点非常重要,依于此道理,所以,至尊仁波切才写了《辨了不了义》一书。

  此中分三项,首先,先辨明清楚了不了义的典籍,然后,如何解释龙猛的意趣,即对于龙树菩萨批注的内容我们如何去了解?之后,再抉择空性正见的方式。因此,要区分清楚佛陀所开示的教言中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区分清楚还不够,还要说明能立之理是什么?譬如,说这是了义经文,说那是不了义的经文,为什么?原因何在?逻辑推理是什么?这些都要说明清楚。所以,必须根据龙树菩萨所提出来的逻辑推理来学习,好好学习之后,自己就有可能变成一位能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行者。

  所以,首先要说明清楚:怎么去区分了义不了义,对于龙树菩萨所写的了不了义的论典要先辨明清楚我们要学习哪些?从龙树菩萨的批注中,了解他所提出的思想是什么?他是如何做批注的。了解之后,再去抉择空性的见地。

  对于甚深空性意义的了解,一定要依靠佛陀开示的教言。就我们而言,不依靠佛陀所开示的教言,靠自己的能力去了解是完全不可能达成的。而佛陀开示的教言有八万四千法门,其中心要精华的部份当然是甚深空性的意义。所以,佛陀所开示的教言,无论有多少,实际上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所调伏众的弟子,能够了悟空性的意义。因此之故,我们要了悟空性的意义,当然要靠佛陀所开示的教言。但是,佛陀开示的教言这么多,那我是不是要引用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教言去了悟空性的意义呢?不是的。因为佛陀开示这些教言都是随顺所调伏众他的界,他的胜解,他的了解的程度而开示的,因此,佛陀所开示的教言是无量无边没有边际的,所以,在这么多无量无边的教言中,我到底要依靠哪些教言,对于我了悟空性方面有正式的帮助呢?所以,有必要先区分清楚哪些典籍对我有帮助。

  此又分三。一、明了义不了义经。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三、抉择空性正见之法。

  今初

  诸欲通达真实性者,须依佛语。然诸佛语由种种机,意乐增上亦有种种,当依何等求深义耶?谓当依止了义佛语通达真实。

  必须依赖了义的佛语才有办法通达真实性的意义。这里好像说依靠不了义不能通达真实性的意义,其实不然。依靠不了义对于通达真实性的意义虽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也有间接的帮助。这里所说依止了义佛语通达真实是指直接的帮助,不了义的部份是间接的帮助。所以,对于佛陀所开示的教言,不能够全部混杂在一起去学习,那没有帮助的,一定要先区分清楚。如同藏文的鱼和太阳二个字差不多一样,不小心就完全混在一起,所以西藏人都说不能像鱼与太阳混在一起一样。因此,佛陀的教言无量无边要先区哪些是了义经文?哪些是不了义经文?之后,如果我依赖于了义经文,通达真实性的见地就有可能产生,就有直接的帮助。

  若尔何等名为了义?何等名为不了义耶?答,此就所诠安立。诠显胜义是明了义,诠显世俗应知即为不了义经。

  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是从所诠释的宗旨来分类的,所诠释的内容若是开示胜义,就是了义经文,所诠释的主题若是世俗的内容,就是不了义经。以下引用《无尽慧经》作为能立因,作为能立的根据,去成立前面所诠宗旨的分类。

  如《无尽慧经》云「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无尽慧经》只有谈到,如果开示世俗就是不了义经文,开示胜义就是了义经文。至于为什么开示世俗就是不了义的经文呢?开示胜义就是了义的经文呢?在经文中并没有谈到,因此,后面又要引用佛经来做解释。

  若由显示世俗成不了义,显示世俗其理云何?又由显示胜义而成了义,显示胜义复云何显?即彼经中明显宣说,如彼经云:「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此说开示无我及无生等,断绝戏论是名了义,宣说我等是不了义。故亦应知无我无生等是为胜义,生等是世俗。

  开示世俗的话就是不了义的经文,开示世俗是如何开示的呢?开示胜义的话就是了义的经文?这又是如何开示的呢?关于这些道理,《无尽慧经》又做了解释。所以看文,「如彼经云」,其中「彼经」指《无尽慧经》。「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为不了义经」,此指对于无我的情况开示为好像为有我存在,如此以种种名言开示,即称为不了义经。

  简而言之,我、有情、众生等等,实际上的情况为自性不能成立(自性为无),可是却开示为有、自性成立、自性存在。因此,这个开示还要另外再去引申解释,此情况即称为不了义。开示无我、无有情、无众生,此「无」是指无自性,自性成立的部分没有,从字面上已经直接明白清楚啦,不必再去引申,不必再做解释。因为无自性就是究竟实相的内容,所以此即了义。

  ☆问答部分

  问1: P401倒数第二行,「圣龙猛徧扬三处」是指(一)佛世尊于多经续明了授记,(二)是能解深义圣教心藏,(三)远离一切有无二边,是这三处吗?

  答1:看P401倒数第二行,佛陀世尊在很多佛经和密经中都曾经明白授记,能了解佛陀圣教心要意义的就是怙主龙树,怙主龙树能了解到佛陀圣教心要意义是远离一切有无二边的,这样的人就是「圣龙猛徧扬三处」,是名称遍扬三处的圣龙树。三处是指地上、地面、地下,地上是天神的世界,地面是人类的世界,地底下是龙的世界。地上天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天,等于是三界。所以,在此三处怙主龙树的名号都广大流传。

  问2:P402倒数第四行,补特伽罗下文的「意生」是指凡夫吗?

  答2: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这些都是同义词,意思都一样。

  问3:仁波切于毘钵舍那开课前开出一些参考书,这些书什么时候要看?什么时候要带?仁波切是否在上课时说明可以参考哪些书?

  答3:掌中解脱比较白话,也会有帮助。真正要深入懂道理就须要参考《四部宗义》、《宗义宝鬘》,还有宗大师《辨了不了义》、《善显密义疏》这些也可以参考但这蛮难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可以先参考《四部宗义》、《宗义宝鬘》。

  问4:刚刚的问题是问以前仁波切开出了七本参考书,上课要不要都带?

  答4:不用,只要上课的地方有一套可以给老师参考,你们回家再参考就可以。

  问5:法王星期天晚上会到台湾,很多人都很希求,会掉泪,仁波切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答5:学佛的弟子遇到老师时,基本要做的就是欢喜地祈求加持,但是,真正最主要的是自己平常的学习。

  问6:401页,毘钵舍那的正因资粮有三个条件,跟《广论》(P106)皈依学处中的摄分中出所谈的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法随法行是一样的吗?

  答6:不一样,现在不只讲广行方便的法,这里是特别讲深见空性的法,与广行方便的法不一样,因为它特别的难,特别须要逻辑,所以,一定要透过广大的闻思,正确增长我们的智慧。因此,这个老师须要非常通达整个空性的法,了义的法。这里所强调的是我们学习深见空性法的时候,不像广行方便的法,广行方便的法没有那么深,也不太须要深广逻辑,也不须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解释。这里是指须要一位能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补特伽罗行者,才能够找到空性的见解。

  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现在我们所要依止的善知识老师是不颠倒的能够通达佛陀教言的关键的一位学者。佛陀所开示的教言里,当然也开示了我也存在,自性也存在,但是其中的宗要关键(心要)就是空性的意义,没有我、没有自性,这部份善知识要彻底通达了解,我所要依止的就是这样一位善知识。

  前面皈依学处所谈的是指我要学习佛法所要依靠的善知识的条件是什么?但对于特别的条件是什么?还有对于论典深入广大闻思的部分,前面并没有谈到,因为前面是属于广大行,所以没有那么强调。但是,现在要学的是甚深空性(甚深见地)的部份,所以特别强调,要依赖的老师应当要齐备什么条件,自己要做什么事情。

  前面讲的是要依止三宝的缘故,所以上师可以代表三宝。比如说,他当老师所以可以代表佛宝;他所开示的佛法我们跟着他修行也会坚固,就是法宝的代表;然后他也当我们的榜样,也是僧宝的代表。所以我们依止三宝的学处中,也须要好好的跟随上师的意思而已,并没有特别说明上师须要具备通达空性、通达了义不了义的经论的条件,也没有说我们要寻找这样的老师。

  而现在所要寻找的老师就强调须要什么的条件,找到之后,我们要好好跟着他,特别对于了义的法要广大的闻,并且从自己的内心深入的思考,要生起定解,这样之后,我们就会产生空性的见解,这就是不一样。

  如果,这里是广行的法,宗大师就不会讲这些,因为广行的法并没有区分小乘的宗义、大乘的宗义,甚么都没有区分,小乘的宗义也会讲菩提心,广行的法都讲,毗婆沙宗、经部宗也都会讲,大乘的宗义也都会讲,广行的法也没有区分了义不了义,逻辑推理也不须要那么强。

  空性的法是如所有性,法是怎么存在?究竟体性是什么?这是要逻辑性的,不是从方便的角度讲的,就我们了解的角度也不是从方便的角度可以理解的,是要如理的了解,所以一定要逻辑性的,逻辑一定要最正确、最标准的,因此,就要跟随龙树、月称菩萨,才会达到最标准应成论式的思想。

  问7:了解空性与成佛是几句的关系?

  答7:地道中谈到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见道要现证空性,见道到无学道要二大阿僧只劫,所以,现证空性之后还须要二大阿僧只劫才可以成佛。现证空性之前要了解空性、通达空性,这部份资粮道之前也有的,也就是在第一大阿僧只劫累积资粮还没开始之前就已经有了解或通达空性,这之后才开始三大阿僧只劫。不可以说三大阿僧只劫是从无始劫来开始的,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三大阿僧只劫已经圆满了。(哈哈哈…)所以,通达空性与成佛的关系是「成佛一定是通达空性」「通达空性不一定成佛」这样的关系。

 
 
 
前五篇文章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五)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六)

多识仁波切:驱暗复明曙光论——回答王颀颀同志的来信

多识仁波切:噶当高僧精辟语录

多识仁波切:现观庄严论22种发心

 

后五篇文章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三)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二)

雪歌仁波切:广论毘钵舍那(一)

雪歌仁波切:三主要道

雪歌仁波切:士夫的安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