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二、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二、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吗?

        既然我们已知道了佛法的目的是烦恼的止息,接下来我们自然会问:“四念处可让烦恼止息吗?”“有没有其它方法可一样地使烦恼止息,而不一定要用四念处呢?”

  在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佛经中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佛在《念处经》(SATIPATTHANA-SUTTA)的一开始就说:

  比丘们!如修行人欲洁净众生,超越忧悲苦恼,行正道而证涅槃,这是唯一的途径,也就是四念处。

  接下来佛就开始详细陈述什么是四念处。

  但此处佛对此法一开始的说明已回答了我们两个问题:(一)四念处可使烦恼止息;(二)而且是“唯一”的方法。如果说佛说的一个法门可使烦恼止息,这并不念人吃惊,佛法的目的本来就是如此。但如说此法门是“唯一”超越忧悲苦恼的方法,就十分教人吃惊了。因为佛在世说法45年,所说的法门非常之多。难道其它的法门并不能达到涅槃,超越忧悲苦恼?如果是,那佛又何必要说那些法门呢?

  我无意在此引起任何佛法中宗派或学派间的论争,但我以为“求真”是佛法的基本精神。把事情弄清楚是最重要的事。如果佛真的是如此说的,就算他说错了,我们仍必须站在“忠于原著”的研究立场上,忠实地表达他的思想。如果这句话不是佛说的,就算这句话的确是真理,我们也不该硬给它戴上“佛所说”的帽子,混淆视听。佛法虽不仅是“考据”之学,但考据可提供非常有力的资料给学习者作为参考。如果这句话的确是佛所说,是由最早的佛经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那我们就该进一步研究及实验佛为何会如此说。我们并不一定要无条件接受佛经中的一切,但弄清楚佛到底是如何说的(也就是佛法中所谓的“闻慧”),显然是研究的第一步;因它至少提供了进一步研究思索(也就是“思慧”)的方向,及再进一步自我实验(即“修慧”)的基础。

  闻、思、修三个阶段,是佛陀提出令一个人智慧增长的方法,在佛教中称为“三慧学”。佛认为一个人如果要有智慧,光是一天到晚在家打坐或玄想是没有用的。人应该敞开心灵倾听智者的言语,然后再用心地思维,最后必须透过修行及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儒家也有类似的想法,像论语中讲的“吾尝终日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明显的例子。

  我并非佛学的学者,仅能提供学者研究的资料给读者作参考。《念处经》(SATIPATTHANA-SUTTA)是在“佛教界”及“佛学界”普遍被公认是佛所说,而且是最早被记载在贝叶上的原始巴利经文之一。佛法流传久远,又和许多其它文化相融合,故许多学者曾站在学术研究的立场批评某些佛经并非佛所说。

  但《念处经》的“原始性”是从未被任何教界或学界的学者所怀疑过的。如果有人怀疑经中讲的“四念处是止息忧悲苦恼的唯一方法”,认为有可能是代代相传时产生的舛误,这个怀疑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如有人怀疑整个人《念处经》的真实性,就很难理解了。因为根据整个佛教文化二千多年来无数学者及修行人的研究,大家皆同意此经是佛所说,并为最原始的经文之一。

  至于“四念处”是否是“唯一”的方法,当然有可能是代代相传的舛误。但我曾参考过不同的翻译版本,皆是直接由巴利文翻成英文或日文的,也有再间接翻成中文的。所有的翻译皆肯定四念处的“唯一性”。我可以肯定地说,若在考据可能的范围之内,所能找到最早的巴利经文的佐证,的确是支持如此说法的。至于这句话是否真正的如此,则有待修行人去实验,在“证德”上亲证一番,然后可知真假。我的工作只是把所知的事实提出来,供大家参考研究。

  事实上站在修行者的立场,四念处是不是“唯一”的方法并不是极端重要。重要的是四念处的确是佛所说的方法,但普遍地被修行人所忽略。佛不只在《念处经》中提到四念处,几乎一切主要的大乘经中皆提到“念处”。因为“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部分,而三十七道品是大乘修行的主要品目之一,所不同的只是在原始巴利文的经中,四念处自己是一个体系,而把其它许多佛所说的法门纳入其范围内(详情可参考《念处经》的法念处部分)。而后来发展出来的体系(如三十七道品),仍然用旧的内容,只是把四念处归为其中一部分罢了。但无论有何不同,四念处是大小乘各宗派皆公认为佛所说的重要法门,应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为什么四念处会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被“重新定位”或在今天被普遍忽略,这是一个复杂的“佛教史”的问题。对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可去研读“佛教史”或“佛教思想史”去找答案。它无疑地和部派佛教的发展及大乘佛教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历史研究并非我的主题,我想做的是由佛理的研究及实际的修行上为此法门作重新的整理及介绍,使读者能在此古老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找到修行的精髓,并看出为何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仍能解决许多人类的问题。

  我自身曾用此法门作自我实验,切身地发现了此法门的价值及其光彩。从修此法门以来,我的人生变得开朗愉快多了,也比过去较不容易发脾气。洞察力尤其变得敏锐,能比过去更快地了解状况而把握事情的要点。在忙碌的工作环境中依旧能感受到一种心中的自在轻松,而且会很自然地愿意参与群体,关心周遭的人。我虽不敢以修行的成就者自居,但我愿毫不迟疑地为此法门作见证:“四念处的确是佛法修行的精髓,其体包含极广,但其实行处却非常实在而精微。它的确能减轻及消除人世间的忧悲苦恼,使一个人的人生更光明、幸福及快乐。我已成功地修行四念处到一个程度,能看出此法门为何是佛法理论具体的实践,并知道此法门是佛法解脱道(即止息忧悲苦恼的方法)中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修行人如未能掌握念处法门中的中道修行法,最多只能使烦恼暂时压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只有在彻底了悟佛所说的缘起法后,并实际地用四念处在生活中修行,才可彻底解决人生中的苦恼。

  读者毋须在此接受我的看法或佛经中的陈述。我希望读者做的是用心地读完此《念处今论》,然后用它去自己实验看看。只有经过修行者的实行及验证,佛法的精髓才能显露。但在实行之前,必需在“闻慧”上下足功夫,得到足够的资料并加以了解、消化。

  有些人也许会站在“纯大乘”的立场,认为四念处是“小乘”的东西,不是佛法的核心,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研究。不可否认的,《念处经》是南传经典之一,而且至今仍是南传佛法的主要修行系统。但如说北传的系统中没有四念处,就完全错了。我们前面已提过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中之四品,几乎出现在所有主要的大乘经典中。如说大乘经中没有详述此法门,故此法门不重要,也是不正确的。《大般若经》是典型且公认的大乘经典,至今仍有梵文及藏文、中文的版本,其中就有一整章对四念处的介绍。只是一般的“大乘学人”很少人读过整本的《大般若经》,而不知有此章的存在罢了。

  学法者首重直心。我恳切地希望读者能放下一切门户之见、“大小乘见”,以一个直心来读此《念处今论》。若我没有讲得透彻、深入,是我学法不精,当自检讨缺失。但若读者诸君仅是站在某一个传统立场来读此论,而硬要把某一个时期的佛法安上一个“究竟”或“不究竟”的帽子,就失去了我花时间写此论的意义了。我虽专门研究原始佛教,但从来就没有以原始佛教或佛教任何一时期的教说是“究竟了义说”的想法;我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佛法的证悟者或成就者。我只是因有缘亲近了许多善知识及研究了巴利佛典,并看出了自己过去许多学法心态及知见上的谬误,故希望能使其他有志于佛法修行的人有机会一起研究,而不要再在这些错误里打转。我如在本论中批评了什么,与其说是批评了当今佛教文化的整体,倒不如说是批评了过去的自我来得恰当。知道什么说什么,一直是我研究佛法的精神。我相信真正的佛法是不怕批评的,我不惜批判及否定过去的自我,也欢迎并感谢一切他人给我的批评。因为重要的并不是争一个“谁是谁非”,而是我们到底有没有弄清楚真正佛法的内涵是什么?在《念处今论》中,我对当今所谓修行心态的批评将是彻底而全面的,因为我相信四念处的修行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彻底而全面性的反省。人若没有彻底而深刻的见到自己的缺点、偏差及不足,讲什么“修行”总是薄弱的。而佛法的弘扬者若没有彻底而深刻地见到佛教文化中存在的偏差与谬见,谈什么弘法或复兴也只是说说罢了!我并不怕说错话,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如见解上有偏差当然是有可能的,但作为一个佛教徒,更重要的是在知道自己的偏差后,能有自我反省、调整与改进的能力。

href="/wumin/2013/03/092339216515.html" target="_blank">

<

 
 
 
前五篇文章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四、身、受、心、法——

 

后五篇文章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一、佛法的目的是什么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一、佛法的目的是什么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一、序

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十章 轮回说与心灵学 第六

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十章 轮回说与心灵学 第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