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修学导引》第一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修学导引》第一章

净土修学导引 作者: 编述 隆盎

序一

龙昂居士(隆盎),淳朴诚笃、治学谨严,系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长期以事科学研究并教学,有学术专着出版。出生于佛教家庭,潜心学佛研习经习经论近二十年。对净土宗特有信仰和心得,依止四川乐至报国寺高僧昌臻老法师,专修和弘扬净土法门。

昌臻老法师智慧宏深,德行清高,早年习禅习密,后专修净土,继承其剃度师离欲上人的遗志,以持戒修行、弘法利生为宗旨,专修和弘扬净土宗,培训净宗弘法人才,随其修学的弟子很多,影响很大,是一位具有卓见卓行的令人敬佩的高僧,龙昂居士深受他的教益。

龙昂居士今撰就《净土修学导引》一书,对净土宗有关内容作了系统的简要介绍,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是一部有益于研究佛学者和专修净土者的好书。

一、本书首先谈到人生的归宿和学佛。学佛的纲领是:“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这直指学佛的核心。

二、在解释净土时,提到人间净土与西方净土。

人间净土特别提出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以三皈五戒净化自我身心,以菩萨的四摄六度利益社会人群,达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顺应时代,与时俱进。

西方净土是出世解脱的成佛正道,往生西方,在此安乐国中修行得解脱后,再本悲愿,下生世间,广度众生,才是最佳的光明大道。

作者提出,要“庄严二土”,既要庄严现世国土,也要庄严西方净土,而以西方净土为究竟。

三、在提到净土修行时,强调信愿行三种资粮。在行中,以称名念佛为正行,以众善万德为助行,提出“正助双修”。主张“不需要任何修为的提法是错误的;只念一句佛号就够了的说法是误导”。

“庄严二土”、“正助双修”,是作者的卓见,深合佛心和净土宗历代祖师的遗训。

四、除念佛正行外,提出:净业三福是主要助行;虔修普贤十大愿王。

三福,即:世间善;戒善,亦称解脱善;行善,亦称菩萨善。众善者,即包括此三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指出应修的善行,依此才能圆成佛果。

《华严经》是经中之王。修习普贤十大愿王,才能契合无尽缘起法界观,证入一真法界。《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关键,以普贤愿王导归极乐又是本经的结穴之处。

经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故修华严行,入华藏世界;修净土行,入极乐世界。华严、极乐不可分割,是统一的,实同一归趣。

五、本书最后一章中,提出临终关怀与助念往生。

生从何处来,死从何处去?一般世俗人懵懂不知,而在真实的净土行者则很清楚。由于平常念佛行持故养成定力,临终不会忙乱,安然生西,得到解脱。

作者说:“净土法门对人生的临终关怀是圆满的关怀;临终助念是极具实践操作的妙法。”本章内容极为详细,值得注意和推广。

以上五点是我在匆忙中翻阅本书的体会。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佛经和古今事实,提出有价值的论证。作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平实易明,充分体现作者诚意和苦心。

惟 贤

二O O六年二月一日于重庆市南岸区慈云寺

序 二

世尊圣教,教人去妄净心。妄去必然真显、心净必然土净。所以,如来一代时教,皆可称为广义的净土法门。我们学佛的根本目的在于“断烦恼、脱轮回、成佛道、度众生”。而“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进而在西方净土继续进修,远离一切退缘障碍,迅速获证无生,究竟成佛,具备广度一切众生的真实能力,这便是我们欲求“成佛道、度众生”的最佳捷径,也是我们人生的终极归宿。

净土法门圆摄圆收一切法门,是末法时代多数众生当生成就的对症法门。因为净土法门依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核心,是依仗佛力、兼仗自力的特殊法门。从最根本的教义上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都具备与如来同等的无尽功德宝藏,但因为自己的妄想执着,而虚生梦死、枉自轮回、永无出期。所以,至尊大悲的阿弥陀佛在往昔行菩萨道时,因彻底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发下称性四十八大愿,愿接引一切众生回归本来净土。而今,弥陀宏愿已得成就。所以,现在我们任何一位众生,只要真正深切信愿,念念恳切持名,临终时刻,必定在一刹那之间,蒙佛接引,回归西方净土——我们一切众生生命的本来故乡。

我们认为,净土行人在基本知见上,应知“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这个原则。在具体行持上,应坚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弘法者在弘扬净土法门过程中,应“以净土经论为准则,以祖师论断为依止,以信愿持名为纲宗,以诚敬实修为要务”。还应重视临终助念的重大意义,推广临终助念活动。同时还应提倡正助双修,念佛正行诚然重要,而一切利他助行也应随缘尽力而为,二者不可偏废。

隆盎居士学佛多年,归心净土,研究教理,对净土法门有一定的认识。现发心依据净土经论以及祖师教法,编写《净土修学导引》一书,这是一本适合普通净土行人的普及性读物。其中比较全面的涉及净土相关知识,可以供大家参考。

释昌臻

二○○六年二月十日于四川乐至县报国寺

前言

中国历代祖师、高僧和大德居士们关于净土的着作虽然仍然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对于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却难以表述,再加上古人的着作都是用文言文撰写的,对于今天大多数的读者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因此,针对当今众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一本适合他们根性的佛教净土法门修学的着作,以引导他们对于佛教,对于阿弥陀佛的净土,生起坚定的信心并正确地进行修学实践,最后出离解脱,是当今佛教净土修行人的重要任务。隆盎居士编述的《净土修学导引》一书,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编写的。

我认为,《净土修学导引》这部着作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佛教和净土修学的着作。在这部着作中,对于佛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净土宗和净土修学的方法都作了比较完整的介绍。这样,人们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了解到的不仅仅限于佛法中的净土和净土法门,而且对于佛法可以有一个正确的整体把握。

第二,观点正确可信。此书的基本观点都出自佛教的经论,也包括了历代祖师大德以及当代高僧们的见解,而并非隆盎居士的个人观点。有鉴于此,作者在署名的下面使用“编述”一词,而不使用“着”或“撰”等字样,以示其观点皆有依据,并非私心臆造。

第三,是针对性强。本书是为指导当今世人学佛和修行而撰写的,对于当今社会上对于佛法和净土法门的种种误解,书中在许多地方都作了解释和澄清。

第四,本书既包括理论方面的阐述,也包括了修学的实践。任何修行实践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之下,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修瞎练;反过来,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用的理论。在这部着作中,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得很好,阅读这部着作,既可以学习到佛教及净土的理论知识,也可以使人们知道怎样去修行实践。

第五,是内容有所增加和补充。过去的净土着作中有些没有谈到、很少谈到或者散见于前代大德们的着作中的内容,在本书中都有比较完整的补充。例如关于临终关怀和助念往生,就结合了现代的实际情况,增加了许多内容。

隆盎居士是一位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皈依蜀中净宗大德昌臻上人,多年来认真钻研佛法,修习净土。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诚恳,平易近人,性格内敛。他平时言语不多,为人低调,但对于佛法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非常富于极大的热情。近年来,他奔走于川内外的各个寺院和净土道场,热情向大众弘扬佛法,积极宣扬净土法门,深受各地居士们的喜爱。在弘法的实践中,他深感应当有一部既适合当今大众,又能够全面概括净土的理论及修行的着作,因此发愿撰写了这部《净土修学导引》,以利广大众生修习净土法门时的需要。另外,隆盎居士还有一部《往生论注白话译解》,将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及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合为一书,翻译成白话,并作详细的解释,以利益一切修习净土法门的信众。我相信,随着此书流通范围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净土,修习净土法门,从而获得巨大的利益,到达幸福圆满的彼岸。

南无阿弥陀佛!

李恕豪

2006年1月20日夜

于成都四川师大东区东篱居寓所

第一章人生与学佛

第一节 导言

时光无情,流逝无痕。才是青春年少,满怀壮志凌云,转眼老态龙钟,即将寿终正寝。人生百年苦短,虽有可追忆的暂时欢愉,却留下太多哀婉叹息。无论平庸潦倒,还是飞黄腾达,都是过眼烟云。年年竭思筹谋,岁岁苦心经营,无论少壮还是衰老,无论英雄还是平民,我们总在时时探索,日日追寻:

人生目的到底为何?

何为幸福完美的人生?

什么是该追求的真理?

什么才值得奋斗终生?

名誉地位有何价值?

金钱、情侣、生命何能永存?

为何祸殃逆运总是不断?

为何病痛灾难总是随身?

为何日日总是机关算尽?

为何内心总是不得安宁?

……

太多的烦恼,太多的疑问,总是让我们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要领,找不到可信的答案,悟不透玄机迷津。多少有志儿女,总觉生不逢时,骂老天太不公平。有的颓唐志短,浑浑噩噩,消磨残生。有的趾高气扬,坏事做绝做尽。有的沉沦情色,终日醉梦死生。人间百态哪能述尽,世态炎凉更是触目惊心。

不了解真正的人生意义,就等于白活!

不懂得人生的真谛,永远是愚痴废人!

谁能启迪解悟人生的智慧?

谁能点破消解人生的疑云?

亲爱的读者,我们明确告诉你:

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导师、世尊!

佛是大彻大悟的觉者,不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他对人生的解悟最为圆满透彻,他指引的人生道路最为坦平端正。他创立的佛教就是完美人生的教育,他最好的教法就是往生弥陀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他的弟子都成了了生脱死的圣人。他是我们的祖先老师,我们应当对他顶礼皈依,应当对他虔诚恭敬。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佛陀的教育,只要我们真正依教奉行,我们就会当生成就,做一个与佛陀一样的高尚的、了解人生宇宙真理的完美的人!

第二节人生的归宿

一、苦难的人生

赤条条,呱呱坠地,即闻婴儿嘶声力竭的哭声:“苦哇,苦哇!”一条生命来到人世,又有一个人要历尽万苦千辛,去走完这人生的旅程。

什么是人生?

佛教认为人生是受报应的一生。佛教的基本义理就是因果规律,就是因果报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种好因必得善报,种恶因必受罚惩。

纵目静观,这个世界,苦多乐少,但尚能忍受,所以叫娑婆世界,古印度梵语娑婆即是堪忍。常言人人有一肚子苦水,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苦难总是伴随人的一生。佛教认为人生有三苦、八苦,苦难无穷无尽。

三苦:苦苦、坏苦和行苦。苦苦是心身苦时产生的痛苦;坏苦是偶现的乐境瞬间又逝去时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时刻不得安定产生的苦。

八苦:

(一)生苦:生前入胎牢囚监,出胎如钻穴隙,来到世上,第一感受即是:“苦呀!”

(二)老苦:人老眼昏耳聋,病痛缠身,气虚体弱,生活难以自理,受人疏远歧视。

(三)病苦:四大不调,宿业报应,面黄肌瘦,疼痛难忍,举步维艰,开腹剖肚,割肺挖心,锯肢断腿,疾病折磨,苦不欲生。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四大分离,如龟脱壳,断气殒命,了断此生。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后何处去,茫然不知行。

(五)爱别离苦:爱不深不生娑婆。情海荡荡,爱欲铭心。骨肉分离,魂牵梦萦。

(六)怨憎会苦:恶眷败家,老见仇人,瞋恨难止,怒火难平。

(七)求不得苦:爱乐名利,财富美人,时时谋营,苦苦追求,终不满愿,遗憾终生。

(八)五阴炽盛苦:色(物质,色身)、受(感受)、想(思想、心念)、行(行为造作)、识(分别意识)叫五阴又叫五蕴。人是五阴和合,积集物质和精神的假和体。五阴的作用强烈炽盛,盖覆了我们的真心佛性。死后精神不灭,神识会轮回再生。

三苦、八苦、无尽之苦,最大之苦,莫过六道轮回之苦。

二、六道轮回

物质是不能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其他物质,比如食物在胃里被消化后,有营养的物质被血液吸收,养育身体,残余物质随大小便汗液排出。化学就是研究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产物的科学。能量也是不灭的。一种能量形式,可以转化成另一种能量形式。比如燃烧煤的热能可以在电厂转化为电能。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不灭定律。物质可以变成能量,能量也能聚积成物质。佛教揭示了物质、能量转化的规律。《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物质,空,指无形无相的能量和精神。

佛教认为精神也是不灭的,五阴中受想行识就是心理精神。《心经》中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说:“受想行识即是空,空也就是受想行识。”空不是空空如也,而是无主、无我、无常的没有自性的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这种运动变化是因缘和合而有、因缘分离而灭的,所以称为缘起性空。一般宗教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死的。精神不灭定律也是必定成立的。中国民间称灵魂叫鬼魂、魂魄,人死后的魂魄是会投胎变成来世的。佛教称灵魂叫神识,神识中带有今生作善作恶留下的种子,留在叫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心田中。神识投胎在母亲胎中便开始了下一期生命。婴儿的心田中就带有前世的善恶种子,来到今生,接受善恶的报应,所以人的身体就叫业报身。三苦,八苦都是这个身体及心理应受的报应。

作为人生,还只有三苦、八苦,但在多次转世中却不一定能再得人生。根据自己善恶造作所作的“业”产生的精神推动力,佛教称为业力。人死时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根据善恶业力的“重者先牵”规律,人的死后有六种去处,称为六道。

三善道:善多恶少生三善道。

上等善,生天道,做天人,如神仙,享大乐;

中等善,生人道,做人,苦多乐少,苦长乐短;

下等善,生阿修罗道,做阿修罗,好争斗,有福报。

三恶道:恶多善少生三恶道。

下等恶,生畜生道,做虫蚁畜生动物;

中等恶,生饿鬼道,做饿鬼,无饮无食;

上等恶,生地狱道,做地狱众生,长时无间极苦。

失去人身、堕入三恶道是极难出离的。尤其是地狱。时间以劫计,时间很长,一劫为十的二十七次方年,数也数不清个亿亿年为一期生命。天人寿命可达数千岁至万万岁,但福报享尽,还得恶报现前,仍会在六道中轮转不停。

所以佛教认为“人生难得”。我们在其他五道中流转的时间,如大地的泥土那么多,得人生的时间和机会如爪上土,真是极其稀有难得啊。

我们在六道中轮回不止,在苦海中头出头没,没有出离之法,没有出离期,这是最大的苦难。

我们应该坚信,六道轮回是真实不虚的。因为这是佛陀世尊以佛眼亲见亲证,佛无诳语,佛的圣言,值得皈信。现实社会也有六道相似的影像。有人安闲自在,受人尊敬,万事顺心,福报很大,有如天人。有人争强斗狠,好打抱不平,有钱有势,有如阿修罗。有人阿谀逢迎,人称走狗,畜生。有人患食道癌,不能饮食,痛苦万分,有如饿鬼。有人葬身火海,有人千刀万剐,开肠剖肚,有如地狱众生。六道的存在,科学家也有不少验证。有的人尚可记忆自己的前世多生。一切都有力证明六道轮回真实可信。

三、五浊恶世

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生存的依托,为前生作善作恶的报应,称为依报。

所谓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

(一)劫浊:生态环境破坏,疑难绝症突增,如艾滋病、癌症。瘟疫毒菌泛滥,如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人心浮躁,道德沦丧,战火纷飞,恐怖暴行,天灾人祸,日渐增盛,使得人心惶恐,避之不及。人们常问:“哪里是安全绿洲?哪里是人间净土?”

(二)见浊:见解浊恶,又叫见惑,有五种错误知见:

1、身见:贪爱自我,执着我的身体,我的利益,我的权益,我的亲眷,我的团体,以为自私自利是人生唯一目的。常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顾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一切以我为中心,以自我功利为目的,认为我为实有,我的利益为实在。

2、边见:对人生执持断见和常见。他们不承认自作自受的因果规律。认为“人死如灯灭”的断灭知见,称为断见。认为“人死后仍会做人”,说:“二十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这叫常见。执着边见的这两种人,因为不信因果,所以不怕造恶。其实人死了并未真正了断,人人要在下一世受报应。恶多于善就会由恶业的业力,牵引到三恶道中去受无尽巨苦。

3、邪见:就是反对因果,反对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不承认一切行为都要负因果的责任,都必定会自作自受,是他人代替不了的。

4、见取见:就是自以为是,坚持自己错误的我见、边见、邪见,持着不舍。见取见又叫非果计果,自己还没有亲证圣人果位,却妄想执着已得圣果的错觉。

5、戒取见:坚持执持错误的邪戒,错认是正戒,又叫非因计因。如见牛吃草能升天,就持吃草戒。

种种错误知见,会惑乱真性,故为见浊。

(三)烦恼浊:又叫思惑,是引发根本烦恼的心态意识。烦恼浊有五种:

1、贪:贪婪、贪爱、贪心不足,引起的烦恼。贪名、贪利、贪享受、贪地位、贪美色美食、贪天之功窃为己有,种种贪得无厌的心理状态,都是为我的自私目的而引发的。

2、瞋:瞋恚、瞋恨、生气、冒无明火,怒气冲天,愤愤不平,怨天尤人,致使吵架,打架,令他人不得安宁,使自己内心难忍难平。

3、痴:愚痴,不懂因果,痴迷不知宇宙人生真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慢:轻慢、傲慢,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他人。对自己毫无谦逊的美德,对他人不起恭敬心。

5、疑:疑惑,猜忌,犹豫不定。对师长教导,不信不行,对佛法生不起真正信心。

(四)众生浊:人们的身体是碎危不净的、极其丑陋的,是由前世善恶见思烦恼所造的业力为因,所感召得来的果报体。人们却将此众缘假合的身体,看成是真实的,不净为净,贪爱保养。实际上正是由于我们有了这个身体的假合躯壳,就造下了无尽的恶因,所以才使自己在六道中流转生死,永无尽期。

(五)命浊:寿命短促,不满百岁,转眼即到暮年,人命无常,横祸突现,命在呼吸之间。心有余而力不足,多少雄心壮志,却被岁月瓦解,难得成办。

四、人生的目的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儒家讲一世因果,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都有利的好人。所以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养性,学知识,懂道理,遵纪守法,作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人才。随之就是齐家,把家庭管理好,将父辈孝养好,把子孙教育好,建成和睦安宁的家庭。最高目的是帮助帝王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祸乱,使天下太平,实现世界大同。儒家认为这样的一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了。这样的人就会是万人敬仰,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的大好人。儒家不讲前生不论后世,主张只把今世的事办好就行了。

道家讲两世因果,主张今生主要是顺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心养性,回归本性,与世无争,超脱潇洒,只重自身。其目的在于修炼成就,长生不老,身后成为来去自在的、超世脱俗的神仙。

佛家讲三世因果,认为人生就是受前世善恶报应,人身难得,人的己灵本性才是真,主张借假身修真性。既要今生行善积德,成为完美好人,又要追求真正的不生不灭涅盘寂静的永生。今生安受前世报应,今生要潜修真正解脱的来生。

儒释道三家都要求人在今生,要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国家和有利于他人的人。

芸芸众生,混混沌沌。不少人只知“人生一世,吃穿二字”,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信条,只把人生锁定在求生存、求饱暖上。有的人坚持相信“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致使坏事做绝,远扬臭名。有的人信守“一切为我所用”,自私透顶,敢于贪赃枉法,残害众生。有的人自认“爱情至上”,为一人情爱可以丧生。这些庸俗卑下的人生追求,却是很大一部分人的人生目的。

我们生活在世上,到底目的何在?!

佛陀的教育中,才有最完美的答案。

五、人生的归宿

人的生活场所实际上有十种地方,佛教称为十法界,都是人们死后可能去的地方。十法界是:

(一)地狱法界:今生作少善大恶,诽谤正法,犯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会堕入地狱,成为地狱众生,受无尽巨苦。

(二)饿鬼法界:今生作少善中恶,因贪钱制假,坑害众生,贪污盗窃等,会堕入饿鬼法界。无水喝,无食物,喉如针细,食物近前即化为火焰,受无尽苦难。

(三)畜生法界:今生作少善小恶,因愚痴不信因果,会堕入畜生道作畜生,易受他人宰割吞食。

以上三法界,就是六道中的三恶道,又叫三途。都是作恶比善更多为因的。

(四)修罗法界:修罗又叫阿修罗,作小善少恶生修罗法界,善比恶多。今生以瞋恨心,如好打抱不平等,争强好斗,以所作有漏善事为因,在下世生在修罗法界做阿修罗,此法界福报大,生活环境如天人,但好与天人争斗。

(五)人法界:今生作中善少恶,善比恶多,可得人身。人是苦多乐少。但在人道可以学佛修道,弘法利生,可以听经闻法,佛也是在人间修行成就的,是其他法界不可比的。归依佛法僧三宝,守五戒可保人身。五戒是:1、不杀生;2、不盗窃;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六)天法界:是天人生活的地方。作大善小恶可升天界做天人。佛陀指出天法界有三界:

l、欲界:有男女性别有性欲,有食欲等故叫欲界,有君臣、夫妻、等级,与人间类似。欲界天有六层,称为六欲天。

2、色界:有身体和物质,但无男女性欲,无家庭,人人清净离欲禅定。色界天有四层十八重天。

5、无色界:已无固定的色身形体。无色界天共有四层。

总之,天法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重天,总称三界二十八天。天人寿命逐级倍增,身高也逐级倍增。

升入天界的条件是行十善:l、不杀生;2、不盗窃;3、不邪淫;4、不恶口;5、不绮语;6、不两舌;7、不妄语;8不贪;9、不瞋;10、不痴。再修禅定即可升入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以上六法界都是凡夫为主居住生活的法界。

(七)声闻法界:闻佛陀金口宣说佛法,修学四圣谛,即可进入声闻法界。四圣谛是苦、集、灭、道:

1、苦谛:了知人生是苦,六道轮回是最大的苦报。

2、集谛:受苦的原因是自身的贪、瞋、痴三毒,愚痴无明,妄想执着,覆蔽了自己本有智慧德能,因此在六道轮转。集谛是苦因。以此因而作恶,才招致痛苦恶报。

3、灭谛:常住、安乐、不生不灭、寂静安宁的涅盘境界,才是多苦人生最理想的究竟的归宿。揭示涅粲境界的道理叫灭圣谛,简称灭谛。

4、道谛:讲述如何才是修行的正道,以达到涅盘境地的道理叫道谛。修行的正道有八种,叫八正道,又叫八圣道:正见(知见正确)、正思维(正确的思考)、正语(正当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精进(为正确的目的努力奋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当的禅定,不为他境所转)。

人们按佛陀四圣谛教法修行,即可了脱生死,出离六道轮回,成为声闻圣人。声闻圣人有四个果位:

1、一果罗汉须陀洹:初人圣人之流,叫预流果。还要到天上做七次天人,来人世七次修行后,方证二果罗汉。

2、二果罗汉斯陀含:称为一来果,还要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到人世间来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3、三果罗汉阿那含:称为不来果,不再生于欲界。

4、四果阿罗汉:称为无生果,修到此果位,真正解脱生死,不再有分段生死了,但仍有变异生死,是声闻的最高果位。

(八)缘觉法界:自悟十二因缘可证辟支佛果位。全靠自己的觉悟而成道,所以又叫独觉。十二因缘是:

1、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2、行:造作诸业。

3、识:神识带着前世的业种子投入母胎。

4、名色:有胎形而六根未具。

5、六人:胎儿长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已具人形。

6、触:出胎与外界接触。

7、受:与外境接触,产生苦乐的感受。

8、爱:对外境产生爱欲。

9、取:以自私为目的造作行为。

10、有:造成业因能招感未来的果报。

1l、生:在来世再受未来身形。

12、老死:下一世又渐老而死。

十二因缘揭示了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过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有了无明的贪瞋痴及行的前世二因,就必有今世的投胎转世得受报的身形。有了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现世五果,必然再造爱、取、有的今世善恶三因,再感来世生老死二果。这就是三世因果。如要了生脱死就必须破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人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无明灭就是生老死灭。这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修正道而了生脱死之大法。

声闻、缘觉称为二乘圣人,又叫小乘圣人,是只能自觉,尚不能觉他更未觉行圆满的圣人。

(九)菩萨法界: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是发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菩萨精神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发心与诸众生同离六道,同出苦海,同生佛国净土,同成佛道,同度众生的以慈悲为怀的大道心人士。菩萨修学的内容是六波罗密,又称为六度。六波罗密,即渡过生死苦海而达涅盘寂静彼岸的六种大乘法门:

1、布施:度悭贪,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2、持戒:度毁犯,止恶防非。戒律有五戒、十戒,八关斋戒、菩萨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还有出家僧人的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

3、忍辱:度瞋恚。

4、精进:度懈怠。

5、禅定:度散乱。

6、般若:度愚痴,又称智度,般若即佛一样的大智慧。

修菩萨行的人,都要发“四弘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菩萨应具有四无量心:慈无量心,给与一切众生乐;悲无量心,拔除一切众生苦;喜无量心,见他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心欢喜;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而不执着,怨亲平等,无分别心,不起憎爱之心。

菩萨普度众生有四种方法,叫四摄法:

1、布施摄:对钱财急需的人用财布施;对求知心重的人用法布施;对怯弱众生用无畏布施。可使双方情谊渐厚,以达到度化他人的目的。

2、爱语摄:对他人说话要用谦和语,慈爱话,使其产生欢喜心,使人感到和蔼可亲。以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3、利行摄:修菩萨道的人,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劝其修学佛法,以达到度人的目的。

4、同事摄:是修菩萨行的人,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使众生爱我敬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依法修行。

菩萨法界是大乘法界,人人可以行菩萨道,成为了生脱死,出离六道轮回的贤人圣人。菩萨是自觉而且觉他,但觉行尚未圆满的圣人。再继续修行即可成为完美的人,有般若大智慧的人,即可成佛而进入佛法界。

(十)佛法界:是佛居住的法界,是最清净的最美妙的净土。佛是最完美的人,最了悟宇宙人生真实相状的人,是智慧最高的人,是最受世间一切众生尊敬的人,是我们的慈父,是我们的导师,是我们的祖先。佛是梵语佛陀耶,佛陀的简称。佛有十号:

1、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2、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3、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知道一切绝对的真理,知道宇宙人生的一切真实相状。

4、明行足:三明五行具足。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五行是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

5、善逝:随意自然而人于不生不灭的涅盘。

6、世间解:能了知一切世间的事理。

7、无上士:至高无上的圣人。

8、调御丈夫:能教导调御人天修正道的大丈夫。

9、天人师:一切人、天人的导师。

10、佛、世尊:佛是一切世间所共同最尊重的人、最崇拜的人,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

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四法界,是四种圣人的法界。

今世为人,下世你的归宿在哪里?死后到何处去?生死问题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认真思考过吗?我们有把握安详地在死后能去到自己最美妙、最理想的已了脱生死轮回的圣人法界中吗?我们还敢造恶业入恶道吗?

自己的人生归宿,等待着自己给出的答案,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啊!

本节我们已闻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应当发誓: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

总之,我们活着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利于一切众生的人,要以五戒十善净化自我身心,要以四摄六度利益社会人群,老实念佛,行菩萨道,为了生死,出轮回,以究竟成佛为自己生命的最终归宿。

第三节做人的纲领

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好人,是我们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的第一个重要层次。

印光大师是近代最伟大的佛教教育家,是中国近代佛教的着名高僧,也是中国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有很高造诣,对佛教各宗各派,对佛教真实义趣,都有极深的解悟,人们称他为近三百年第一人。

印光大师提出做人的纲领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一、敦伦尽分

敦是敬重,相应,符合的意思。伦是伦理道德。尽是恪守义务,尽职尽责的意思。份是指自己的位置、身份。敦伦尽分就是我们的思想行为要完全以崇敬的心理,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尽职尽责地主动承担好自己本分的义务。

伦理道德是我们的行为轨范,该做的一定要去做,不该做的一定要坚决不犯。法律只是伦理道德的最低底线,触犯法律,必受罚惩。邪恶的思想意识,未及触犯法律的小过,法律并不追究,但要受到道德的评判。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儒家提三纲五常为行为准则。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方面提倡君贤臣忠:即君王、上级、主人要贤德,施恩于臣子、下级;臣子、下级、奴仆要忠心耿耿服从尊重君王、上级、主人。提倡父慈子孝:父母、长辈、师长要慈爱护卫子女:晚辈和学生;子女,晚辈、学生要孝养父母、敬重师长。提倡夫和妻随,夫妻和睦,相依相敬。提倡兄扶弟悌:兄姊、同辈学长要关爱、扶助弟妹、后学。弟妹、后学要听从兄姊、学长的教诫、提醒。提倡朋友之间友爱诚敬。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什么角色身份,就要尽到应有的职责和义务。儒家处事的行为道德准则是仁、义、礼、智、信。仁就要是要仁爱,对他们尊重,要有爱心,伤害他人的生命,绝不能杀人。义就是要讲义气,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能偷窃他人财物。礼就是要合乎法理,要遵纪守法,不侮辱妇女,遵从社会公德,礼貌待人。智就是有智慧,知书达理,不乱本性。信就是要诚实信用,不说假话,不做骗人的事。

佛教也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提出五戒作为行为道德准则。不杀生与仁相通,不偷盗与义相近,不邪淫与礼相通,不妄语与信相通,不饮酒与智相能通。

总之,要做一个好人,人生活得有意义,首先就要尽到自己的义务,本分。这就是敦伦尽分。

二、闲邪存诚

闲是制止、防范的意思。邪指邪恶,行为上不做恶事,思想上也不起邪恶的妄念。存就是保持,存养。诚就是诚意、诚信,保持正确的信仰观念。闲邪存诚就是熄灭执着,伏断贪瞋痴见思烦恼,保持正念。妄想就是颠倒梦想。一般的凡夫有四颠倒,又叫四倒:

(一)以无常为常:物质是永远运动变化不止的。精神也是运动变化不止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人有生老病死,要想永远青春美貌,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人身体有四大(地水火风)因缘和合的假体,是暂时幻有的。我们却认为有一个真正属于我的身体,认定有我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一切以我和我的利益为中心,把自私自利放在第一位,而大造恶业,因此长劫沦落六道,长时受苦报不止。

(二)以苦为乐:我们常贪五欲:财、色、名、食、睡,追求钱财、美女、名誉地位,贪享美食,闲散贪眠,自以为是乐事。表面上我可以暂时满足我们在生理、心理上的欲望,但实际上多是在造恶业,为堕人三恶道创造条件。人们常说,病从口入,病是吃出来的。享用美食,饱了一时口福,可跟随的是百病缠身,寿命早耗,真是以苦为乐呵。

(三)以不净为净:我们的身体是众缘和合的,是由食物营养的,但如将青春美丽的一张假人皮剥去,人人都是同样的骨血之躯。天天排泄的大小便、汗液、唾沫、鼻涕都是细菌万亿的脏臭,都是非常不清洁,不干净的。而我们总爱追求外表美,却不注意思想品德的内在美。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看得过重,就是颠倒妄想,心灵不美的人,外表也不是真正的美。

(四)以无我为我:佛教主张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分离而灭,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叫缘起性空。作为人也是因缘和合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因为无常,所以无真我。我有主宰的意思。我们对人体本身是作不了主的,这叫人无我。一切事物也不是神仙上帝可以主宰的,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它自己的运动变化的规律的,这叫法无我。所以佛教不承认神鬼上帝可以主宰人们的事,而主张自作自受,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善恶业力,才是人的生死变化的推动力。而人们总是认为有一个真正的我,所以常以私利为目的造下很多恶业,而必受恶报,甚至沦人三恶道苦海,受无尽极苦。

四颠倒是邪知邪见,违背八正道的都是邪。我们要完美我们的人生,就必须止恶止邪,而以真诚心,平常心,顺应心对待一切事物,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死。

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什么是善?一切维护众生的利益,造福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思想言行都是善。什么是恶?损人利己是恶,损人不利己是大恶。利人又利己是善,利人不利己是大善。

佛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三世一切诸佛的教诫,也可以说是佛教的定义。佛教是止恶扬善的教育。我们对一切损害众生的恶事都不能作,“莫以恶小而为之”,即使是小小的恶念也不起,小小的恶事也不去作。一切利益众生的善事,我们都要去作好,“莫以善小而不为”,不要以为是小小的善事,就不去作。

佛教认为人们应作好十种善业:

1、不杀生:不杀害一切众生,包括虫蚁动物等,绝对不能杀人。一切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绝不可去剥夺他们的生命。杀生是大恶,尤其是杀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都是必堕无间阿鼻地狱的五逆不赦的大罪。我们应该戒杀而护生放生,这才是善业。

2、不偷窃:不随便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偷窃钱财,偷窃名誉、非法谋取地位,制假诈骗等等都是恶。不偷窃而行布施,就是利人的大善。

3、不邪淫:不与非正式夫妻关系的异性发生行淫行为是善,否则就是恶。

4、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说他人过失是善,否则就是恶。我们应不两舌而说调和语。

5、不恶口:不骂人,更不破口骂人是善,否则就是恶。我们应该说关爱语。

6、不绮语:不说无意义的下流话是善,否则就是恶。我们应该说正当的有益他人之语。

7、不妄语:不撒谎不骗人是善,否则是恶,我们应该说诚实语。

8、不贪:不贪财物美色而据己享受是善,否则是恶。我们应该学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真正的得。

9、不贪:不对人间事物和他人产生瞋恨心,不生气是善,否则是恶。我们应该学慈悲博爱,心地柔软和气。

10、不痴:对因果深信不愚痴,对佛言祖语深信不疑,是善,否则是恶。我们应该学习佛教,启迪般若大智慧。

十善业是从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扩展而来的。

有人提出全球的道德伦理就是:“不杀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从佛教的五戒来的。只要我们守好了五戒,就可以保人身,而不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佛教认为每守一戒有五个善神守护,全守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守护,自然可以消灾难,保平安。

第四节学佛的纲领

人总得有一个人生的信念,这就是信仰。一般年青人总会说我要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没有追求的人,必然不会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宗教都在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人生,这一重大问题。我们认为佛教是回答人生问题很圆满的宗教。因此我们要学习佛教。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学习佛教的纲领是:“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

一、以戒律为基础

以戒律为基础,是学佛的第一条纲领。

(一)学佛必须先学戒律

戒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任何人一入佛门,都必须学戒、受戒、守戒。戒律能止恶防非,能摄众净心,能统领僧团六和敬,能保障佛教徒之间的团结,是修行证果的基础。佛灭度时告诫佛子,必须“以戒为师”。

l、三皈依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戒律

正式学佛必须先受三皈依:皈依佛,即皈依觉,不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即皈依正,不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即皈依净,不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佛、法、僧三宝,方能取得正式佛教徒的资格。三皈依在广义上也可以看成“戒”。未受三皈依,就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

2、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

受三皈依后的佛教徒,必须请出家僧人传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学佛人必须严守五戒。学佛必须先学做人,五戒也是世间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伦道德的基础。严守三皈五戒,才能保人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3、严守三皈五戒,必然守十善业戒

十善业也可以称为十善业戒。包括三身业:不杀生,而护生、放生,绝不可杀人,杀父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不偷盗,而行布施;不邪淫,而修梵行,坚守伦理道德。四口业:不两舌,而说调和互赞语;不恶口,而说温软慈爱语,不绮语,而说清净正当语;不妄语,而说诚信真实语。三意业:不贪婪,而克己乐施;不瞋恚,而慈悲喜舍;不愚痴,而深信因果,深信佛语。身口意三业清净,必生天界做天人。天人是道德高尚,福报极大的人。修十善业,是修行证得更高果位的基础。不守五戒,不修十善,不可能离三界,出轮回,了生死,成佛道。

4、居士菩萨戒和八关戒斋

学佛的在家居士,还可以受居士菩萨戒和八关戒斋。居士菩萨戒是大乘学佛人行菩萨道时,应受持的戒律,依《优婆塞戒经》共有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八关戒斋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和斋法,又叫八关斋戒,是受持一日一夜的八条戒律。一不杀生,二不与取(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八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的斋戒)。过午不食又叫持斋,是内心清净,摒绝杂念的意思,身口意三业清净才叫斋。不论在家出家,要净化三业,都应持斋。受持八关戒斋,兼修戒定慧,可证三果罗汉。受持八关戒斋,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得中品中生。

5、出家僧人具足戒.

出家僧人,除了应受持三皈五戒,十善业戒,菩萨戒和八关戒斋外,还应受三坛大戒(即:沙弥十戒、比丘戒、菩萨戒)。比丘的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戒律,比丘尼应守三百四十八条具足戒。出家僧人戒是出世间戒,是修行证果的基本保障。出家菩萨戒,其戒相为十重四十八轻戒;密宗还有以菩提心自性清净为体的三昧耶戒,都是大乘菩萨应学、应守的戒律。

(二)戒律是学佛的基本纲领之一

学佛修行证果必须修“戒、定、慧”三学。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戒定慧三学的基础。《楞严经》说“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如佛住世”。佛灭度后,应“以戒为师”。《涅架经》说:“若破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虚云老和尚指出,修行的先决条件是“深信因果,严持戒律”。印光大师说:“律是佛法的根本”。我们学佛应以学戒人手,应从持戒做起,方能振兴佛教,成就道业。无戒必无定、慧。净土法门的行人,如果不守戒律,怎样可能真信切愿,与弥陀本愿相应呢?更不可能老实念佛,因此也不可能当生往生极乐净土。

任何否定戒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守戒律的教派都是邪魔外道。放弃戒律的法门都不是佛陀正法。所以学佛必须以戒律为基础。

二、以般若为先导

以般若为先导是学佛的又一条重要纲领。

佛教就是开启般若智慧的心性之微妙教育。没有般若智慧,不可能在学佛修行中有大成就。

学佛就是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是智慧宝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法如千年暗室的明灯,佛光普照,即能驱尽一切黑暗。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智慧的宗教。佛法是佛陀教育众生,根除贪、瞋、痴三毒的宝剑。佛陀正法,就是智慧的妙法。如来的般若大智慧,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不潜心学习佛法开发般若智慧,很难在佛法中得到利益。大乘佛法要求学佛人必须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就是入佛知见,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就是严持戒律,深信因果,深信佛语。六度中,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没有般若智慧,只能是盲修瞎练,事倍功半,对佛法没有真实的受用,也不可能有真正成就。因此学佛,必须以般若为先导。

中国佛教大乘各宗,如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唯识宗等,都特别强调深入经藏,开启般若智慧,作为学佛修行的先导。

禅宗虽然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主张死啃经论,好像是不主张以般若为先导。实际上,禅宗很重视《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等佛经作为开悟、印证的准则。六祖慧能大师就是闻《金刚经》而开悟的。禅宗认为明白真心、了知本性是最重要的,主张直指本性,见性成佛。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认为众生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与佛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是一样具足存在的。因此佛陀的教导,正是开示悟人众生本有智慧的钥匙。正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无智亦无得”。明心见性,就是为了彰显般若大智慧。所以说,禅宗实际上也是以般若为先导的。

净土宗一句佛号包括了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一切至高究霓的真理。唯有佛菩萨才能彻底明了。对有条件的念佛人,净土宗要求深入经藏。有文化有机缘的净宗念佛行人,应该多多读诵大乘经典,探究佛法奥义,闻听高僧大德善知识讲经说法,开启般若大智慧。领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微妙甚深义理。《观无量寿佛经》指出:“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就证明净土宗也一样要求读诵大乘,同样是以般若为先导的。

对于一般年老多病,没有文化,没有机缘的念佛人,则不可能读诵更多的佛经,研讨更多的深奥道理。他们能“一句佛号,一部经”念到底,就能潜通佛智、暗合妙道,也能具足无量的般若智慧。只要深信因果,老实念佛,如莲池大师所说的,他们必定能“一生成就”。

《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明确指出念佛法门,可以不必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但切不可以误解为净土法门不以般若为先导。此经接着又说:“汝行大乘,解第一义”。第一义是般若的核心,说明这种人对般若已经通达,这类念佛人,能够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就是“善解义趣”,就是“深信因果”,当然是以般若为先导。

有的人不能理解莲池大师的开示:“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予他人行”,提倡“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这一着名的净土宗纲领,误认为是不要深入经藏,不要般若智慧。其实莲池大师本人是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通家,他着作等身,都收集在《云栖法汇》中,《阿弥陀经疏钞》就是他的着作。他早已悟人佛的知见,所以他暂不再研读三藏十二二部经典,他就有资格说:“留给他人悟”。他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但是,他每天要保证念十万声佛号。一般浅薄者行吗?这些都可以用一句佛号来概括。可以肯定地说,一句佛号既概括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概括了八万四千法门和六度万行。认识了这一至极究竟的佛理,也是般若智慧的体现。可以说,能够老实称名念佛,就是般若智慧的彰显。所以净土法门同样是以般若为先导的。净土行人能够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有般若大智慧。不懂佛法,不深信因果,不严守戒律,不修十善六度万行的人,不以般若为先导,是绝对不可能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没有般若智慧,更不可能“一句佛号、一部经”,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念到底的。很多人,对净土法门生不起信心,不愿意老实念佛,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般若智慧差得太远了。有人认为净土宗不要三藏十二部,不要般若智慧,这完全是误解。

总之,学佛必须以般若为先导,这是不会有什么例外的。因为以般若为先导是学佛的纲领之一。

三、以净土为归宿

以净土为归宿,是学佛最重要的一条纲领。

净土信仰是佛教徒的基本信仰。净土法门是末法时期众生的对症良药。《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至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假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了生脱死,绝无企望矣。”当代高僧道源法师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净土法门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特别法门,是千经万论一致赞叹的深妙法门,是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同声称赞的无上妙法。净土法门,是如来的圣言量。

当代中国大乘各宗各派许多是“教学本宗,行归净土”的。因此,以净土为归宿是最重要的一条纲领。

法相唯识宗祖师,世亲菩萨是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一开头就发愿:“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无碍光如来就是阿弥陀佛,安乐国就是极乐世界。玄奘大师译《阿弥陀经》,窥基大师着书弘扬净土法门。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极力弘扬净土,是念佛求生极乐净土的。中国净土宗祖师莲池、彻悟、省庵等都是禅门巨匠。圆瑛法师是禅宗大德,因曾多次梦见佛陀叫他弘扬净土,他将自己的方丈室命名为“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近代着名天台宗大德谛闲、俊虚法师,都提倡念佛法门,并以净土为归。谛闲法师本人,是在弟子围绕中念佛安详往生的。俊虚法师着有《念佛论》弘扬法门。谛闲法师教他的补锅匠弟子念佛,虽然没有文化,只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后来预知时至,站着往生了。近代中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大师,“教归南山,行归净土”,一生以持戒念佛教化众生。临终前,手书“悲欣交集”四字,悲悯娑婆,欣慕极乐,乃其本怀之自然流露。最后,吉祥卧,念佛往生。四川乐至报国寺中兴大德离欲上人是川内着名的禅门巨匠,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成都市北门创建“离欲念佛堂”,以念佛法门接引有缘众生。这些都证明各宗大德都是以净土为归宿的。

其他的法门,都重自力修行证果,必须烦恼惑业断尽,方能出三界。净土法门依仗佛本愿力,与深信切愿老实念佛的自力相结合,不断烦惑,带业往生即可高登九品莲台,在西方净土闻法熏修,究竟成佛。末法众生福薄障深,如不归心净土,绝无希望今生圆成佛道。因此印光大师赞叹:“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又说:“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人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

现今时代,学佛多为教、禅、密、净四法。学天台(学教),教义精深,没有文化和止观功夫是不会有大成就的。学禅,必须上根利器,还须有开悟禅师、善知识当面指导、印证。现在要寻求开悟的禅师和善知识是很难的。学密,也不是学几个咒子就能成就的,自己根基的选择也很重要,还需要跟随高明的上师当面指教,密宗要求四皈依,依止上师修行,也是不容忽视的。还是修净土最为方便。净土经论中已经把净土法门的理论和实修方法全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对于一般信众,最好选择净土法门作为自己的修行法门。在坚定地修行净业,一门深人,长时薰修中,有能力有时间有条件,自己有坚定的信解,树立了坚定的正知正见,甚至可以学习了解其他法门的有关知识。学习其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坚定一门深入,专修净土的决心和信心。印光大师说:“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了当法门。必须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门之助。”但是如果信愿不坚,哪怕按照其他宗派的大德在法上的开示来修行,也不相应,甚至会动摇对净土法门的决心和信心。

禅宗行人中不理解净土法门的人不少,他们认为念佛人人会念,太简单。唐朝以后的很多有成就的禅师,都在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叫参“念佛者是谁?”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便。

永明延寿禅师是古佛再来,特作《四料简偈》指出:“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宋代死心禅师,大悟之后,曾着《劝修净土文》谓:“……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明确指出,末法时期的禅宗行人,如果不是利根,又未大悟,最好以净土为归宿,才算把稳。而修净土的人,如果能悟入起修,固然值得赞叹;而一般根性的人,也就不要求禅净双修了。末法时期修禅不以净土为归宿,是一条“十人九蹉路”的险道。从永明大师的四料简可以清楚看到,目前中国佛教徒很多是“无禅无净土”,不讲实修。有的讲修行,又盲修瞎练,定错了方向,甚至误入歧途,非常可惜。

净土法们是自他二力法门。有弥陀佛力不去依靠,就是没有般若智慧的蠢人。弘一大师有两首偈颂,非常值得学佛人谨记: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

因此,修行大乘法门的人,都应该行归净土。否则,今生难有成就。

总之,“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是学佛的正确纲领。

第五节修行的指南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指南。

一、学佛必须着重修行

学佛就是向佛陀学习,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的经典,信解悟入佛的知见。学习佛陀慈悲度化的大行,作为我们行持的典范。学习佛陀开启无量般若智慧,证得无上究竟佛果。这个向佛陀学习的过程,就叫修行,修行就是以佛的思想言行为准则,来规范修正我们自己的思想言行。学佛不同于佛学。佛学是有关佛教的学问,重点在于探究佛理。学佛是用佛理来指导我们的修行证果的过程,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过程。

修行是学佛的重心。只学佛典而不用来指导实际修行,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凡夫佛学家。有如观赏宝山,空手而归,只能饱眼福而已,对自己的解脱,没有实际受用。我们学佛的目的在于离三界,脱轮回,了生死,成佛道。学大乘佛法,行菩萨道,要由凡转圣,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必须老实修行,必须精进修慈悲心,无我心,清净心,无分别心,四无量心,必须修四摄六度,修菩萨万行。修行必须严守戒律,不持戒就不可能真正修行。所以我们学佛必须着重持戒修行。任何宣称不必持戒修行的,宣称“任凭佛救度”的神教言论,都是邪说。不愿意老实持戒修行的佛教徒,就不是真正虔诚的佛教徒。只有老实精进持戒修行,自己才能有成就。人人依教奉行,才是中国佛教振兴之道。

二、学佛必须一门深入

佛陀教化众生,因机设教,有八万四千法门,各种法门都是无上妙法,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论按哪一种法门修行,均可成就佛道。善财童子遍访各种善知识,他们修行的法门都是佛陀正法。《楞严经》的各种圆通,都是究竟圆满的修行法门,都是第一法门。末法众生,智浅障深,一期生命,百年苦短,要想将佛陀开示的法门都学遍,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法门专学专修,这就叫一门深入。佛法是圆融无碍的不二法门,一门通则门门通。选修最适合自己根器的法门,才能事半功倍,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

你有小乘根器,就可以修学小乘佛法。你有大乘根器,就可以修学大乘法门。中国大乘佛教,现今不外教、禅、密、净四种法门。有一定文化,致力弘法的,可以学教,修学天台宗。你是上根利智,可以修学禅宗。一般中下根器,最适合修学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无论选修哪一种法门,只要自己选定了,就应该一门深入,心不旁骛,不了究竟,决不放弃。只有在确实知道自己不适合所修的法门时,才可以换学另一种法门。一般情况下,不可以修学两种以上的法门。切不可三心二意,频繁换修不同的法门。

有上根利智的人,可以禅净双修、禅密双修、密净双修,但最终仍应行归净土。印光大师说:“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也。”又说:“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因此,末法修行最终都应修净土法门,否则不可能在今生有大成就。一般信众最好只专修专弘净土法门。选定学修教禅密的,行归净土,不是杂修,而是修行证果的保证。选定学修净土法门的,再加修禅密等其他法门,就是杂修,对往生成就是很不利的。因为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是自他二力相应的法门,是重他力加被的法门,是有宗,是从有门而人道的法门。其他通途法门,多为重自力断惑证果的法门,多为空宗,是从空门而人道的法门。因此,修学净土法门不能按通途法门来修行。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为论判也。”有能力,有机缘的净宗修行人,学习了解其他宗派法门的知识,不是为了加修或转修其他法门,而应该是帮助我们更加坚定信愿念佛的决心和必定往生成就的信心。印光大师说:“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稳当法门。必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之助。”因此修学净土法门不能按通途法门修行,只能按莲池大师的“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的纲领,一门深入,老实念佛修行。

四弘誓愿中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但在学佛初阶,只能一门深入,现在就遍学各种法门,是不会有成就的。印光大师指出:“如来在世,千机并育,万派朝宗;佛灭度后,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门深入,诸法咸通尔。”已人圣位的菩萨,方可学更多的普度众生的法门。修净土法门的行人,往生到极乐世界后,可以遍游十方佛国,供养诸佛,自然会学到无量无边的法门。

总之,学佛必须一门深入。

三、学佛必须长时薰修

学佛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修行过程。按通途法门讲,一般要三大阿僧祗劫,方能成就。凡夫众生,要断我法二执,要断贪瞋痴烦恼,要断见思惑业,要断生死长流,要破无明,证法身,最终成佛,是相当难的。没有长时薰修,历劫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

密宗说可以当生成佛,这里的“佛”,不是真正圆满的究竟佛。而只不过是理即佛、名字佛、观行佛、相似佛、分证佛。从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灭度后,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下生才再八相成道,示现成佛。这一长时间里,在娑婆世界,没有人再真正成佛。凡是自称在现今世上成佛的人,都是大骗子。这是在佛经上有明文记载的。所以一般学佛人,不要妄想在现今娑婆世界真正成佛。切不要投机取巧,贪图便宜,而应下决心长期修行,长时薰修。

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实际上也不是究竟成佛。禅宗祖师自己认为能达到十信位、十住位就很有成就了。开悟才仅仅是起修,要真正成佛,还有很长的修行道路要走。

净土宗说当生成佛,是指今生老实信愿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还要修行十劫左右,方可尽此一报身,究竟成佛。这个时间当然比三大阿僧只劫短得很多了。虽然净土法门有佛力可以依怙,临命终时可以蒙佛接引,不断烦惑,带业往生,但是往生前也必须艰苦精进,长时间老实修行。必须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如无真实信愿,是不能往生的;如不老实念佛,也不可能真正与弥陀本愿相应,不可能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安然往生。信愿行就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三资粮,必须长时薰修,逐步备办。就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也还要长时薰修,方能圆成佛道。

欲决心长时薰修,不生退堕之心,信是修行的先决条件。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

净土法门也很重信。蕅益大师教导我们要修六信:信他、信自、信理、信事、信因、信果。相信释迦牟尼佛无诳语,相信弥陀无虚愿,相信十方诸佛赞叹净土法门是真实言。相信自己本性是佛,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信老实念佛,自己一定能成佛。在理上要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弥陀净土也是自心的显化,自己往生自心显化的净土,是理所必然的事。在事相上,老实念佛,事理一如,必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念佛心得无生忍。要相信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正在说法。西方依正庄严,是确有的。要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是佛教出世间法的大因果。修行净土法门,修信是基础,是前提。有信才能有愿行,无信必无愿行。只有真信,才可能长时薰修,永不退堕。印光大师说:“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妙道也。”又说:“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信心坚定才能喜忍佛道的长远,才能长期精进修行,才能老实信愿念佛。如无信心,则不可能长时薰修,必生退意。有的学佛人,或有“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的感慨,这都是信不坚固引起的。

因此,长时薰修,是学佛修行的重要指南。

四、学佛必须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是修行的另一极其重要的指南。

修学教律禅密的行人,都应该行归净土,在有信的基础上“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修学净土法门的行人,在真信的基础上同样应该“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求生净土就是愿,老实念佛就是行。蒲益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求生净土就是发真诚大愿,恳切期望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弥陀圣众亲临接引,心不颠倒,瞬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说:“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发大菩提心。”印光大师说:“念佛法门,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又说:“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要如子忆母一般,刻刻不忘。”在极乐世界如此妙极庄严的依报环境中,能与观音势至诸上善人在一起,亲炙弥陀教导,“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因为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都应该行归净土,因此,在中国,无论修学何宗何派何种大乘法门,都应该真切发愿,求生净土。

有人说“心净则土净,娑婆即极乐。”又说“唯心净土,何必定要求生极乐?”还说:“生则实无生,去则实不去。”这些说法,以空宗通途法门的道理上讲是不错的。如果过分强调自力修证,忘记了佛力的不可思议的功用,就容易背离净土法门的真义。这些说法,对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普通凡夫,是不对机的。净土法门是有宗,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有弥陀正在说法。这不是庄生寓言。净土宗要求先要着相,先着弥陀极乐妙有之相,要求生确有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弥陀愿力成就的报土,不是化土。要倾心依靠弥陀本愿佛力的加被、救拔、接引。要强调佛力即他力的不可思议的神威力量。如果以通途法门来看净土法门,只讲自力修行,不求佛力加被,不讲真信切愿,不求生极乐净土,这就不是“有净土”。印光大师说:“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也。”

净土很多,一切佛土都是净土。着名的有阿閦(cu)佛净土,药师佛净土,弥勒菩萨净土,文殊菩萨净土及唯心净土等。为什么一定要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呢?主要原因是阿弥陀佛与娑婆众生最为有缘。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愿愿为凡夫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最低,不必单靠自力断惑,而可以带业往生。修行方法,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最为直捷稳当简易。只要信愿真切,_念十念弥陀极乐,均可蒙佛接引,瞬间往生,花开见佛悟无生,成佛时间最短。所以净土法门是最极圆顿的无上妙法。往生极乐即可随意到十方佛土,供养亲近诸佛。所以应先往生到极乐世界再去其他佛净土,最为稳当方便。要承认自已是罪恶凡夫,下根众生,只有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方可一生成就。

在真信切愿基础上,就应该老实念佛。念佛是净土法门的正行,其他行善积德,六度万行,都是应该随缘尽力做到的助行。只要能老实念佛,其他助行必会自觉做好。因此中国净土宗祖师都特别强调老实念佛。念佛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和持名念佛,中国净土法门最提倡持名念佛。那就是老实称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念佛别无诀窍,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明明白白,心里想得真真切切。必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回到心头,回到八识田中,成为金刚种子。有的净土行人表面上虽有信愿,但念佛不老实,证明没有真正的信愿,也是不能顺利往生的。有的修行人,多年念佛未能往生,就是信愿不真切,念佛不老实。若无信愿,再念多少声佛号,也是不能往生的。只有在真信切愿前提下,放下身心,排出烦恼扰乱,静下心来老实念佛,才有真实受用。只要老实念佛,证明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临终必蒙佛菩萨接引,往生极乐,莲花化生,花开见佛,一生成就,究竟成佛,再返回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救度无量众生。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的最终目的。

只要我们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将它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我们一定能安稳地往生极乐,圆成佛道。

 
 
 
前五篇文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七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六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五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四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三章

 

后五篇文章

《净土修学导引》第二章

印光法师的抗日护国事迹

净心深愿归净土

智海长老 净土法门开示(一)

念佛的殊胜利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