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四、身、受、心、法——四个察觉的对象(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四、身、受、心、法——四个察觉的对象(2)

         知道了以上的道理后,我们可就身、受、心、法的次第,对此法门分别略述之。

  “身念处”包含了我们身体的一切触觉、冷暖觉、松紧度、姿势、行进速度、行动内容等等。凡是和身体有关的现象,皆是“身念处”的修行及观察对象。如当我们的身体痒时,则该知痒了、那里痒、有多痒等;当不痒时,也该知不痒了。又如我们在站立时,亦当知身体的姿势为站立,行进时则知其在行进,坐车时则知其在坐车,阅读时则知其在阅读。总之,语默动静一定都有其姿势及速度,我们则当对其情状一一了知。

  这种“了知”并不代表当对自己说“我在站立”或“我在行进”。了知就仅是了知,也不需要说我了知了,说多了反成障碍。

  《念处经》中有佛对身念处如下的教示:

  另外,比丘们!当一个比丘在行进时,知道他在行进。站立时,亦知道他在站立。坐时知道在坐,卧时亦知道在卧。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正在做什么。另外,比丘们!一个比丘无论是在往前行或往后行,是在向前看或向旁看,是在弯曲或伸展肢体,是在着衣或是持钵,是在吃、喝、嚼或尝味,是在大小便利,是在行进、站立、坐、卧、语、默,在所有的这些行动上,他皆当充分明了觉知。他当如此地对身体的行动明了觉知。

  “受念处”包括我们心中一切时中的感受、感觉。如有观愉的感受,则当知有欢愉的感受。如心中有不愉快的感受,则亦当知有不愉快的感受。不只是了知其存在,还当对那些感受的强度、起落等,皆一一了知。就连既不苦也不乐的“中性”感受,亦当了知那中性的感受。其他的一切不可名状种种不同的感受,只要是“感受”,我们皆应当下了知。这就是受念处的大要。

  佛在《杂阿含经》中有如下的开示: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学四念处,善系心住,知前后升降。”

  由此可知佛要修行人在修行四念处时,不只是对时间上任何一个点的切面要了知,还当对生命整体动态的线及面亦同样了知。能做到这样,才有可能知“前后升降”。

  “心念处”指的是除了感受及思想、观念外,修行人心的整体状态。粗略来说包括修行人心的:

  (一)集中散乱度:是处于集中专一的状态还是散乱纷飞的状态。

  (二)明朗昏沉度:是神清气爽,一片清明,还是昏昏欲睡。

  (三)轻安紧张度:是很轻松安详还是在紧张之中。

  (四)贪欲度:包括各种各样的贪,各有其不同的心之状态,且大都会影响到身体。在身体上表现出来,亦成为身念处的观察范围。

  (五)瞋恚度:亦有不同程度的瞋,包括较轻的不悦到较重的大发脾气。

  (六)慈悲度:由没有慈悲到友善,由友善到体贴关怀,到没有私心纯利他的慈悲。

  这只是略说,就有以上几种。修行人当在任何时地(除了睡觉),皆对自己心中的集中度,明朗度、轻安度、贪欲度、瞋恚度及慈悲度等清楚明白。这就是心念处的概说。

  佛亦在《念处经》中有如下的开示:

  诸比丘!一个比丘当如何观察于心?

  在此,诸比丘!一个比丘当明了觉知心中是否有欲,是否无欲;是否有瞋,是否无瞋;是否有痴,是否无痴;是否内敛,是否外驰;是否纯熟于修行,是否未纯熟于修行;是否有上,是否无上,是否集中,是否不集中;是否解脱,是否不解脱。

  “法念处”的范围包括修行人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思想”及“观念”。这包括了修行人所了解及记忆的文字、语言、礼俗、规范、知识等,及他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思考运作。这是一个包含极广的东西。整个的人类文明及文化皆属于法念处的范围;因为文明及文化皆是由人类在精神世界中“想”出来的,建立起来的。由心中想出来及建立起来的东西,就是四念处中法念处所讲的“法”。

  法念处与心念处的不同,在于心指的是一个“整体”状态,而法指的是一个“个别”的东西。法在心之中,就好像赏在舞台上一样。心有心的整体状态,就好像舞台上有灯光的明暗、布景的强弱等等。而“法”是在心中来去运作,有不同台词及角色的“演员”。演员可多可少,可作不同的结合而产生不同的场景。“法”正是这样,可多可少,亦可作不同的结合而有不同的心之架构及体系。

  人的心有多复杂,法念处的修行就有多复杂。人的心若很单纯简单,法念处也就很单纯简单,故它不是一种有自己固定内容的东西。但它的原则是固定的,即修行人当对自己心中的一切的“思想”、“观念”及其运作状况了知清楚。法念处是四念处中比较难通达的部分,也最接近佛法理论的核心。修行人在此需要相当的“慧根”方能如实把握此法门的要旨。佛法中较高层次所讲的“中观”、“不二”等修行理论,皆和法念处有关。

  这就是佛所开示众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作“自我觉照”的四个地方。这四个地方(四念处)有修行人难易次第的不同,故佛慈悲地把它分而为四,其目的是使修行人有下手处,而分类本身也有使我们更能察觉现象及其细节情状的作用。



 

 
 
 
前五篇文章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四、身、受、心、法—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五、人人皆可一试的方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五、人人皆可一试的方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五、人人皆可一试的方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五、人人皆可一试的方

 

后五篇文章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四、身、受、心、法——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三、为何四念处可使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